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上战推文 > 其他类型 >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叶轩魏忠贤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叶轩魏忠贤

昆吾 著

其他类型连载

“皇爷,张小公爷给了,奴婢没敢要!”“没要?”崇祯愣了一下:“下次再有人塞银子,你就收了,这群人有的是钱,不要白不要,积少成多,也能补贴内帑。”“顺带看看谁出手最大方,给朕记下来,朕有用!”王承恩懵逼了,怎么也不相信这话是崇祯说出来的。崇祯可是皇帝呀,支持下属收钱,这简直有损皇家威严,皇家的脸还要不要了?可崇祯不这么想,原来的崇祯要面子,从大臣们借钱、原本能南迁的,结果因为面子错失良机等等,不胜枚举。他可不是原来的崇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人,啥没见过?面子是个啥?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粮食吃?“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应该有分寸,下去吧!”王承恩退了出去,站在暖阁外一脸的懵逼,崇祯给他整的不会玩了。暖阁内,崇祯拿过一张纸,沉思了一会儿后...

主角:叶轩魏忠贤   更新:2025-01-10 18:2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叶轩魏忠贤的其他类型小说《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叶轩魏忠贤》,由网络作家“昆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皇爷,张小公爷给了,奴婢没敢要!”“没要?”崇祯愣了一下:“下次再有人塞银子,你就收了,这群人有的是钱,不要白不要,积少成多,也能补贴内帑。”“顺带看看谁出手最大方,给朕记下来,朕有用!”王承恩懵逼了,怎么也不相信这话是崇祯说出来的。崇祯可是皇帝呀,支持下属收钱,这简直有损皇家威严,皇家的脸还要不要了?可崇祯不这么想,原来的崇祯要面子,从大臣们借钱、原本能南迁的,结果因为面子错失良机等等,不胜枚举。他可不是原来的崇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人,啥没见过?面子是个啥?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粮食吃?“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应该有分寸,下去吧!”王承恩退了出去,站在暖阁外一脸的懵逼,崇祯给他整的不会玩了。暖阁内,崇祯拿过一张纸,沉思了一会儿后...

《斩尽奸臣后,大明盛世三百年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叶轩魏忠贤》精彩片段


“皇爷,张小公爷给了,奴婢没敢要!”

“没要?”

崇祯愣了一下:“下次再有人塞银子,你就收了,这群人有的是钱,不要白不要,积少成多,也能补贴内帑。”

“顺带看看谁出手最大方,给朕记下来,朕有用!”

王承恩懵逼了,怎么也不相信这话是崇祯说出来的。

崇祯可是皇帝呀,支持下属收钱,这简直有损皇家威严,皇家的脸还要不要了?

可崇祯不这么想,原来的崇祯要面子,从大臣们借钱、原本能南迁的,结果因为面子错失良机等等,不胜枚举。

他可不是原来的崇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人,啥没见过?

面子是个啥?能当银子用,还是能当粮食吃?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你应该有分寸,下去吧!”

王承恩退了出去,站在暖阁外一脸的懵逼,崇祯给他整的不会玩了。

暖阁内,崇祯拿过一张纸,沉思了一会儿后,提笔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名字。

这几个人就是十七年后与方正化一起战死的,分别是故司礼掌印太监高时明、司礼秉笔太监李凤翔、提督诸监局太监褚宪章、张国元四人。

崇祯这人政治能力虽然不咋地,但一手书法绝对在明历代皇帝中排进前三,遒逸、秀润。

沉顿了一下后,崇祯又写下了一个名字——高宇顺

他是崇祯时最后一位司礼监掌印太监,在李自成围京时就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旁边还点燃了火堆。

他对身边的小太监说,若城破,他就跳进棺材,宁愿被火烧死也绝不投降,结果城破时果真如此。

这些人在历史上的记载,虽或多或少有些瑕疵,但对大明和崇祯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否则也不会死战不降了。

待时机成熟后,都可以成为信任的人。

“皇爷,午膳的时间到了!”

崇祯正准备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的时候,王承恩进了暖阁,崇祯只得停下思索,朝着乾清宫中殿走去。

进了中殿,一张长桌上摆了十数道菜,每一道都很精致。

“皇爷,今日的午膳十二道菜,分别是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野菜!”

半个时辰后,崇祯回到东暖阁,心中吐槽史书的不靠谱。

都说崇祯节俭,这一桌子菜比其他皇帝是少了很多,其他菜的不说,就说最后一道野菜,说是崇祯为了尝试老百姓吃的饭菜,特意让下面人做的。

刚才他问了一下王承恩,王承恩的回答让他很是无语。

具体的做法是将野菜放进鹅的肚子里,用汤水煮着,再用酒洗,最后要人参和鹿茸搅拌野菜一起吃。

这特么的还是野菜吗?

这还叫体验百姓疾苦?

哪个百姓家能这么吃?

特么的简直就是离大谱了。

但是……真特么的好吃呀!

在东暖阁睡了半个时辰后,崇祯继续整理明朝存在的隐患。

凝神静思了近半个时辰,才提笔写下一行字。

这行字若是被其他人看见估计要被吓死,因为赫然写着「明朝灭亡十大问题总结」。

一、商人道德的失控;

二、三线作战的拖累;

三、小冰河期的天灾;

四、摧毁一切的瘟疫;

五、没有底线的党争;

六、军阀割据的形成;

七、军人道德的沦丧;

八、毫无廉耻的文人;

九、统一战线的失败;

十、专制力度的不足;

这十项问题是他目前能想到的了,每一项都不会对大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十项叠加在一起,以原来崇祯的能力,结局已经注定。

还有诸如太监专权、特务政治、内部腐败等原因,崇祯并没有列进去,这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细究起来就是扯淡。

特别是太监专权,明朝宦官的权利是依附皇权的,又没有军权,想要哪个太监死,也就是一道圣旨的事。

魏忠贤那么牛逼,崇祯上台两个多月就被弄死了,连带其党羽也都被一网打尽。

这十大问题中,在崇祯看来,着重应该解决商人道德的失控、三线作战的拖累、没有底线的党争和军阀割据的形成这四项了。

例如商人道德的失控。

马克思在原始积累中描述道:一有适当的利润……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甚至叛国。

这一点在明末展现的淋漓尽致,八大晋商不仅和建奴进行贸易,提供各种违禁物资,还会作为建奴的耳目,刺探军情等。

想到这里,崇祯将八大晋商重点圈了起来,在他眼中这可是一大笔的横财。

第二、三线作战的拖累,后金集团、李自成集团、张献忠集团等,西方列强在南方也虎视眈眈,蒙古劫掠一直未停,整个国内就是一个大窟窿,拆东墙补西墙。

第三、党争,崇祯继位后,党争达到了巅峰,凡对手赞成的,东林党就反对,凡是对手反对的,东林党就赞成,毫无底线,为自身利益置朝局不顾。

第四、军阀割据,前期还好,后期就是有兵就是大爷,给钱就动,不给钱一切免谈,听宣不听调,诸如后期京城被围,左良玉手握八十万兵马,也不去勤王救驾。

每一项问题后面都写了数个名字,崇祯每写一个名字,心中怒气便增加了一分。

坐了好一会儿之后,崇祯又在纸上写下了宗室两个字。

“这笔账,咱们慢慢清算!”

搞完这些,崇祯长长的出了口气,还好现在是天启七年,这要是穿越到了崇祯二年,他什么都不用干了,直接自挂东南枝好了,哪还用总结经验。

因为崇祯二年是整个大明最后的转折的点,首先是崇祯元年陕西大灾的延续,全国大饥荒,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其次,陕西的邮差李小哥揭竿而起了,第三,发生了三场兵变,

最后则是后金皇太极率领八旗精兵,绕道蒙古,避开了明军的宁锦防线,从长城隘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重镇,兵锋直逼北京。

史称己巳之变,这一次战争,直接导致了数名高级将领死亡,直接改变了明朝辽东地区的军事、政治、人事形势,间接的减轻了农民起义军的压力,导致起义军实力的增强。

看着窗外,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王承恩掌灯,整个东暖阁内烛光跳跃,瞬间亮了许多,但温度也随之升了起来。

这还好是小冰河时期,气温普遍低一些,否则这九月份这么点真的要热死了。

看着龙书案上微微跳跃的烛光,崇祯感叹了一句:“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

“皇爷,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求见!”

“让他进来!”

崇祯将写好的东西用折子盖上,田尔耕就进来了:“臣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参见陛下!”

“陛下,京卫三大营各军主将身穿盔甲全部于酉时三刻从前门进入英国公府。”

崇祯听完,双眼眯了一下。

这么不加掩饰的招各军主将入府就是在向皇帝示威,京卫是我的,我有控制权。

否则,军中各种事宜那就在军营解决了,干嘛还要去私人府邸呢。

“陛下,需要臣打探一下他们聊了些什么吗?”

“你在教朕做事?”


“田尔耕身为锦衣卫的指挥使,御下不严,降为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许显纯,玩忽职守,怠慢本职,降为镇抚使!”

“另外廷杖二十,罚俸一年。”

“魏忠贤,这个结果,可还满意?”

魏忠贤沉默了几息,叩拜下去:“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臣谢陛下天恩!”

跪着田尔耕和许显纯大喜,他们以为这事闹的,很可能就是砍头,但现在只是降职和打二十军棍,锦衣卫都是自己人,二十军棍也只是走个过场。

官职降了也无妨,锦衣卫他们的心腹很多,皇帝敢弄个新指挥使,他们有的是办法弄死这位新的指挥使,反正这个位置必须是他们的人。

至于说罚俸一年,都是毛毛雨。

两人还没有窃喜完,就听见皇帝道:“方正化,你亲自打!”

瞬间,两人都懵了,脸色僵硬。

方正化今日在京营孤身战百户所军士,‘杀’死六十多人,神威已经传遍京营和锦衣卫、朝中大臣。

他可是个货真价实的武夫,二十军棍下去,即便他二人习武多年,估计一个月都下不了床。

“两位大人,是奴婢动手拖下去,还是二位主动点?”

田尔耕和许显纯两人也不说话,朝着后方走去,片刻后,就听见了两人的惨叫声。

听着惨叫声,崇祯再次看向魏忠贤和王体乾。

“王体乾,你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整个二十四衙门,你就是这么提督的?”

“魏忠贤,陈德润是你带的人,你平日里就是这么调z教的?”

“此次事件,你二人难道没有过错吗?”

两人脸色一变,说到底,陈德润是他们调z教的人,他们也是有责任的。

“陛下,臣……”

“行了,朕也懒得跟你们计较!”

崇祯不耐烦的打断了两人的话,继续道:“明日处决陈德润,你二人亲自动手,一人砍陈德润五十刀,他死之前少一刀,朕就在你们身上补一刀,一切所需你二人自出!”

“下去吧!”

崇祯说完,直接进了暖阁内,都没有给两人反驳的机会。

两人对视一眼,脸色阴沉的朝着暖阁内叩拜了一下,起身离去。

进了暖阁的崇祯,长长的出了口气,后背有些发凉。

这事一个处置不好,就可能逼的魏忠贤谋反,那句容易引起哗变可不是说着玩的。

魏忠贤明着是替田尔耕求情,实则是在试探他,看看他会不会给面子。

魏忠贤在试探他,他又何尝不是在试探魏忠贤。

特别是让魏忠贤和王体乾亲自动手,既是处罚二人,也是震慑宫中其他人。

盏茶的功夫,方正化进来了:“皇爷,臣下手极重,这两人至少一个月内无法下床,想要恢复完好至少得三个月!”

“干的漂亮!”

这正是崇祯想要的,一个月的时间,没有这两个亲自指挥锦衣卫,他能做好多事情。

经过这事闹得,此刻已经到了子正时刻了,崇祯也没有了继续梳理大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了,将计划锁入了暖阁内的金匮之中。

这是种金匮类似后世的保险箱,没有正确的方法,想要无声的打开难度极大。

“安排人守在暖阁外,没朕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入!”

“奴婢遵命!”

方正化朝着一位徒弟点了点头,随后跟着崇祯朝着坤宁宫而去。

半刻钟后,崇祯进了坤宁宫,遇到刚好从慈庆宫回来的周皇后,周皇后立刻行礼,被崇祯拦住了。

崇祯坐下后,周玉凤站在身后伸出玉手缓缓的揉着崇祯的太阳穴,崇祯一阵舒坦。

“凤儿,皇嫂那边如何了?”

“陛下,皇嫂受了惊吓,刚刚臣妾陪着说了会儿话,臣妾走的时候安排了内操守卫,现在这会儿应该是睡下了!”

“辛苦凤儿了,时间不早了,我们也早些休息吧!”

崇祯说完,站起身牵着周玉凤朝着凤榻而去。

第二天早上,崇祯一觉睡到早上辰正时刻才起床,洗漱后就朝着午门而去。

等他到了午门的时候,六部九卿和京城内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到齐了,正交头接耳的大臣们看见皇帝来,立刻精神了。

参拜之后,崇祯道:“诸位爱卿,今日大家也累了,今日朕请诸位看场戏!”

在众大臣疑惑中,两名锦衣卫押着陈德润走了过来。

“王体乾、魏忠贤,开始吧!”

见皇帝点名了,两人阴沉着脸走了上去。

“陛下,饶命呀、饶命!”

看着拿着刀走过来的魏忠贤两人,陈德润拼命的吼叫着。

“狗皇帝,你不得好死!”

“朱由检,我在下面等着你,你这个畜生。”

……

崇祯脸色一沉,怒道:“魏忠贤,还不动手?”

魏忠贤掌控东厂,凌迟自然是会的,一刀一刀又一刀,陈德润凄厉的惨叫声响彻整个午门广场。

所有观看的人,听着惨叫声,头皮发麻,浑身都哆嗦。

魏忠贤的五十刀过后,又命人灌了参汤和药汤,王体乾开始了,半刻钟后,两人的五十刀结束。

方正化上前,众人只见一道寒光闪过,陈德润的头颅就飞了出去,落到了众大臣的队伍之中。

“行了,戏看完了,诸位心情也放松了,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崇祯强忍着不适说了一句,随后转身离去,留下一众懵逼、惊恐、愤怒的众大臣。

这算是给宫中太监、宫女的一种警告,也是告诉诸位大臣,朕会杀人。

看着离去的崇祯的背影,众大臣只想骂一句:放松你妹的!

“本都督提醒诸位一句,别乱打听,容易死人的!”

魏忠贤脸色阴沉的说了一句后,也转身离去。

众大臣纷纷离去。

一刻钟后,崇祯到了慈庆宫,周皇后和懿安皇后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臣妾张嫣参见陛下!”

“皇嫂,都是一家人,不用这么多礼数。”

崇祯立刻虚手一引,张嫣行礼后就站了起来。

看着张嫣,崇祯也是惊艳,真的是太漂亮了,后世网络时代,他看过不少亚洲小姐、一线明星,跟张嫣比起来简直就是渣渣。

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不愧是历史上的五大艳后之一。

“皇嫂,昨晚之事,是朕的疏忽,让您受惊了,朕已经处罚了相关人员,这种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多谢陛下为臣妾做主!”

崇祯摆了摆手,继续道:“皇嫂,今天朕想找你谈谈心!”


乾清宫,东暖阁外。

崇祯双手背负看着慈庆宫的方向,面色阴沉。

一个太监,竟然将手伸到朕的后宫了,简直是不知死活,是不是哪天要给他带几顶有绿色的帽子?

愤怒过后,崇祯平静了下来,内心更是疑惑。

历史记载,陈德润闯入慈庆宫是在魏忠贤倒台后发生的,当时陈德润胆大包天竟然趁着懿安皇后沐浴时闯入,想霸王硬上弓。

结果懿安皇后拼死反抗,被其他人发现,陈德润才没有得逞,事后懿安皇后告诉了崇祯。

崇祯帝急于巩固帝位,不敢把陈德润杀了,只是发配到孝陵守墓。

但现在怎么会提前发生了?到底是他穿越过来导致了蝴蝶效应,还是发生过两次,这是第一次,懿安皇后没有告诉崇祯?

九月的京都,夜凉如水,崇祯就这么静静的站着,身前四名壮硕的太监警惕的看着四周,手中的长刀在灯笼的照射下闪烁着寒光。

一刻钟后,王体乾、魏忠贤来了,跪在了地上,崇祯没有搭理两人。

又一刻钟后,田尔耕、许显纯来了。

“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都指挥佥事许显纯参见陛下!”

崇祯看都没有看跪在在地上的两人一眼,也不说话。

皇帝不说话,他们四人自然不敢抬头,四人一脸的懵逼,他们四人正睡的香就被人给叫了起来,听说是皇帝找他们,马不停蹄就赶了过来。

又是一刻钟后,方正化回来了,身后还跟一位绑的严严实实的、身穿便装的男子。

“皇爷,陈德润抓回来了!”

跪着的田尔耕和许显纯一听是陈德润,心中猛然一惊,这位大太监的爱好他们清楚的很。

如今皇帝震怒,那就说明陈德润可能调戏后宫某位娘娘,被皇帝知道了。

但这事和他们两个有啥关系?锦衣卫负责皇宫安全不错,但他们只负责前廷和外围安全,后宫安全跟他们两个有什么关系?

“陈德润,你好大的胆子!”

“陛下,臣只是误入慈庆宫,望陛下恕罪!”

“误入?呵呵……”

崇祯气的笑了出来:“你是说懿安皇后,朕的皇嫂在诬陷你?还是在欺骗朕?”

跪着的魏忠贤低声道:“陛下,这其中或许……”

“闭嘴,朕问你了吗?”

崇祯怒喝一声,打断了魏忠贤的话,继续道:“方正化,将这个狗贼拖下去严刑拷打,让他将所犯罪行全部交代清楚,朕允许你动用所有手段。”

方正化抓起陈德润就朝着外面走去,片刻后,陈德润的惨嚎声就传了过来,众人浑身一个哆嗦。

细皮嫩肉、养尊处优的陈德润哪里受的了这种苦,只是打了几下就开始倒豆子般的交代着。

只是盏茶的功夫,方正化就拿着一叠纸走了过来,崇祯接过一看,被压下去的怒火再次被点燃了。

这厮竟然娶了九个媳妇,这还不算,后宫中与他结成对食的宫女竟然多达数十个,利用权力收取的财物多达数十万两。

“来人,将这个狗贼绑起来,朕明日有用,若是夜里死了,朕诛你们三族!”

“王承恩,即刻带人抄家,家中男眷全部处死,女眷流放,所获财产充入内帑,宫中结成对食的宫女也全部流放。”

崇祯说完,看着跪在地上田尔耕和许显纯,冷冷道:“被窝里暖和吧!”

随后上前一脚将跪在地上的许显纯给踹倒地上:“先帝皇后,朕的皇嫂的寝宫都有人敢擅闯,你们锦衣卫是做什么的?”

“是不是哪天朕的寝宫也有人闯进来,将朕的杀死了,你们才过来?”

“陛下,我们锦衣卫只是……”

“你是不是想说你们锦衣卫只负责外围安全,后宫不归你们管?”

崇祯冷笑:“朕问你,后宫的景运门和隆宗门每天下午什么时辰上锁?”

田尔耕和许显纯瞬间就明白了问题所在,瞬间额头满是豆大的汗珠。

陈德润不属于后宫所属人员,景运门和隆宗门已经上锁了,那陈德润是从哪里进去的?

“陛下,臣死罪,请陛下恕罪……”

“陛下,臣御下不严,臣立即彻查!”

田尔耕和许显纯两人连忙磕头谢罪。

崇祯发泄了怒火后,看着王承恩:“王承恩,这两人所犯过错按照大明律该如何处置?”

“皇爷,锦衣卫是皇帝亲军,任免杀伐都是陛下说了算,按照两人的过失,死罪!”

“死罪?”

崇祯轻声重复了一句,方正化瞬间抽出长刀看着田尔耕和许显纯,两人浑身直哆嗦,一个劲的磕着头,喊着求陛下饶命。

“来人,拉出去砍了!”

崇祯说这话的时候,眼睛瞟了跪在地上的魏忠贤一眼,这两人投靠了魏忠贤,他倒是要看看魏忠贤是不是要为这两人求情。

果然,他刚说完,跪在地上的魏忠贤立抬起头:“陛下,可否容臣说几句?”

“说!”

“陛下,皇宫内二十四衙门,截止到昨天太监有14835人,宫女3216人,负责景运门和隆宗门值守的锦衣卫不可能全部认识,稍有疏忽这很正常;

其次,陈德润在两门落锁前进入未出来,两门值守卫士有失察,田大人和许大人御下不严,如果因为这事被斩,会让锦衣卫众将士内心惶惶,容易激起变故;

此事主要责任是后宫中巡查的内操卫队,他们作为后宫最后一道屏障竟然为察觉到危险,可见内卫的松散,

因此,臣叩请陛下,饶恕两位大人的死罪!”

崇祯听完,心中冷笑不已,后宫有后宫的运转机制,怎么可能因为人多就疏忽。

再者,你们外围安全没做好,倒是怪罪到内卫头上了,简直就是强词夺理。

还有那句容易激起变故,简直就是赤z裸裸的威胁他。

由此可以看出魏忠贤的不甘心。

他忠心吗?这是肯定的,可他忠心的是天启帝,而不是他,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道理他懂,魏忠贤更懂。

魏忠贤说了这么多,还不是因为田尔耕和许显纯是他的五彪之一,死了这两个就失去了锦衣卫大半的控制权。

当皇帝当到他这个份上也是很憋屈的,但谁让他接手就是个烂摊子呢,皇宫都没有几个能信任的人,他爹、他哥的非正常死亡就是教训。

崇祯装模作样的沉默了一会儿:“今日景运门和隆宗门外轮值的锦衣卫全部革职查办,永不录用,另领二十军棍!”

“田尔耕、许显纯,以你们两人的过失,朕能诛了你们全族,但念你二人忠心耿耿,又有魏忠贤替你们求情,暂不杀你们,但……”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陛下,臣有事启奏!”

一人从大臣队列中走了出来,崇祯扫了一眼,出声的是中极殿大学士施凤来。

“施爱卿请讲!”

“陛下,臣奉旨会同司礼监、工部、礼部、钦天监选择大行皇帝陵墓,目前确定为潭峪岭,陵墓规制取法庆陵,按规制需白银两百万两,请陛下示下!”

崇祯愣了一下,他穿越过来这两天一直在忙,都忘了天启帝的皇陵的事情了。

两百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他现在还搞不清楚,还不待他发话,户部尚书郭允厚就站了出来。

“陛下,国库库银不足两百万两,但马上就是九大边军发军饷的时间了,无力调拨。”

“郭大人,你这是对大行皇帝的藐视,臣请陛下治郭允厚藐视之罪!”

左都御史曹思诚站出来就是一顶大帽子扣了上去。

“曹大人,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暗示前线的将士们不行,这话传出去,不怕引起将士们的不满吗?”

……

“陛下,可否先从内帑拨款100万两先行动起来,然后再图其他?”

众人争论到最后,施凤来竟然打起了内帑的主意。

崇祯内心怒了,沉声问道:“施爱卿,现在京都大米多少银钱一石!”

被问到的施凤来懵了,现在上奏的是大行皇帝陵墓的事情,怎么扯到大米多少钱一石了?

他一个内阁辅臣哪里知道大米多少钱一石。

但皇帝问了,他又不能不回答:“好像是一两银子……臣……不知!”

“曹爱卿,你说!”

左都御史曹思诚懵了:“陛下,好像是一两一钱。”

“好像?哼!”

崇祯冷哼了一声,又道:“房爱卿,你说!”

吏部尚书房壮丽:“臣记得年初是八钱银子,现在臣真不知道。”

崇祯一连问了十数人,除了户部尚书没问,从吏部到督查院,再到通政司的老大被被问了个遍,更是重点关注了东林党的人。

问到最后,崇祯连爱卿也不用了,直呼其名。

“郭允厚,你来说!”

户部尚书郭允厚立刻道:“陛下,截止昨日,京都每石大米约为八百五到九百三十枚铜钱。”

“魏忠贤,你说!”

被皇帝点到名,魏忠贤出列:“陛下,糙米在780-850文铜钱每石,精米在900-950文铜钱之间浮动。”

崇祯心中快速的盘算着,明代一石约为120斤,一斤约为后世的一点二斤左右,换算下来就是后世的145斤左右。

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大概能买155斤大米,后世一斤大米按2.5元算,一两银子购买力就是388块。

修个陵墓要200万两白银,也就是后世的七亿七千万,这得多大的工程?

后世的人工材料可比现在的贵太多了。

想想就知道,这中间肯定有很多贪了,但这种计算方式他没法和大臣们说。

PS:《明实录》记载,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年,大米约为0.8两银子一石,考虑到又被党争折腾了一年,咱们就提高一些,网上说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60-800元,甚至更高,那是在其他年间,例如洪武初年0.25两银子一石,也就是一两银子买4石,约为600斤,那就相当于现在的1200块。

“方正化,派人去街上问问,速去速回,朕在这里等着。”

方正化应声后从后面出了皇极殿。

崇祯从龙椅站了起来,站在九层的平台上,冷冷的盯着下面的众大臣,足足过了一刻钟,崇祯才出声。

“你们是不是以为朕在大题小做?”

“臣等不敢!”

看着黑压压跪下去的一大片大臣,崇祯直接暴走了。

“你以为你们这么说,朕就不知道你们在心中暗骂朕?”

“你们天天喊着要为大明社稷死而后已,可你们自己看看,连日常吃的粮食多少钱一斤都不知道,

是不是觉得你们是朝廷的部院重臣,这些民间百姓应该关心的东西跟你们无关?

百姓最关注的是什么,一日三餐能不能吃饱,这就是粮食。”

“吏部,朕且问你,各地知县若是不知道本县的粮食价格,又怎么专心为百姓考虑?”

“工部,你们都不知道粮食价格,怎么招人干活?

是不是觉得国家的工程,反正是各地签派的,给多少都可以?你们考虑过一个百姓的付出与收获了吗?”

“礼部,你们管着天下读书人,这群人天天喊着圣人,不知农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不知百姓疾苦,谈何为百姓谋福利?”

“户部,你们掌管天下钱粮、经济命脉,若是连粮食价格都搞不清楚,如何去调运?

若是某地发生天灾,你们如何能快速的安排赈灾方案?拍脑袋决定吗?”

“还有刑部和兵部,你们是不是觉得和你们没关系?”

“现在边军的饷银是每年18两银子,现在的18两银子能和十年前的18两银子相比较吗?将士家里吃不饱,如何会全身心的保家卫国?”

……

“北宋范文正公都说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你看看你们,连粮食价格都不知道,你们忧哪门子的民?”

“想想我太祖为什么要造反?还是不是因为要有口饭吃,要活下去!”

“你们非要等到有一天,外有后金带兵进入关内肆意掠夺,无数同胞被杀,内有百姓起义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吗?”

“非要等到有一天,北京城破,你们都被敌人杀死,你们做个亡国之臣,朕做个亡国之君吗?

若是有那么一天,朕拼个鱼死网破,也要在死之前将你们九族诛杀个干净!”

崇祯逮着众大臣一顿怒骂,虽然他说的这些有些理想化和牵强,但不妨碍自己喷他们。

两年后李小哥为什么暴走,短时间召集了百万兵,还不是因为百姓吃不饱肚子。

如果能吃的饱,谁愿意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去起义?

谁是皇帝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能吃饱、能穿暖,爱谁谁。

他为什么来了,没有安排人去将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个在几年后席卷了大明西北方的起义者?

解决不了饥荒问题,杀了这两个,还有无数个人站起来。

“陛下,共计调查了12家米坊,所得价格均和户部尚书郭大人、东厂提督魏大人所说价格一致,这里是米坊老板画押的保证书!”

就这么一会儿的功夫,方正化派出去的人回来了。

崇祯看着呈上来的清单,暗自点头,果然没有看错人。

清单上标注了京都四个方向的,每个方向三家,店铺位置在哪里,老板姓什么,糙米和精米的价格,最下面还有米坊老板摁的手印。

“你们有没有什么要说的?朕给你们个反驳的机会!”


他们要是有方法,早就毛遂自荐了,还等到现在?

再者说了,前面的几个问题皇帝都提出了应对方法,这最后一条也明显的有方法。

现在他们要是说出来了,万一和皇帝的想法一样,那岂不是抢了皇帝的功劳?

找死也不是这么找死的吧,所以,保险起见,还是装聋作哑的好。

“既然诸位爱卿没有提议,那朕提一个。”

崇祯说完,起身走到平台边缘,盯着朝臣。

“臣等请陛下示下!”

“朕决议,即日起全国永不加赋。”

“陕西境内百姓三年不征赋。”

崇祯的提议所有大臣们都懵了,是彻底的懵了。

哪怕早上知道陕西旱灾、民变的事情,以及学子闹事皇帝废除祖制的事情,还有袁可立入阁的事情都没有此刻震惊。

满朝文武百官靠什么运转,是钱,

全国六十万秀才每月的俸银哪里来,是钱,

……

九大边军百万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底气,还是钱。

钱从来哪里,当然是赋税,赋占了大头。

现在整个大明王朝的运转已经赤字了,不增加赋,这也能说的过去,毕竟现在不止是赋税,还加了三饷,百姓负担已经很重了。

可这三年内不征赋是几个意思?

户部尚书郭允厚脸上的表情如同变脸一样,先是欣慰,然后担忧,随后纠结。

欣慰的是朝廷不加赋,这样百姓的日子就安稳了,更加的有盼头,不像现在吃着今天的还担忧着明天的会不会加赋税的问题。

只要能咬牙坚持一下,遇到个好年景,以后日子就好过多了。

担忧的是,如今朝廷已经出现赤字了,为什么会有逃卒,就是因为欠饷,现在再不加赋,三年不征赋,没钱怎么运转?

劝谏就是断百姓的活路,不劝谏,又没钱维持运转,郭允厚心中满是悲苦。

“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

众臣又是一惊,没想郭允厚会如此的头铁。

和郭允厚交好的大臣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可鉴于朝堂之上,他们也只能用眼色不断的暗示,却不敢有丝毫出声的举动。

“陛下,全国每年的赋税总额度在2600万两之间波动着,其中赋是2250万两,税为340万两,

我大明虽然国土面积广阔,但很多地方是不收税的,例如长城外围的奴尔干都司,西南的乌思藏都司等。

实际交税的只有两京十三省,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因为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征收的就很少,所以真正交税的只有两京十省。

而陕西的赋占全国的一成五,折算下来就是338万两,今年九大边军的年例银也不过327万两的预算。

若是不征收赋,朝廷根本就无法补足这个缺口,这……请陛下收回三年不征赋的成命!”

他作为户部尚书,对全国的赋税了如指掌。

“郭大人,你身为朝廷户部尚书,百姓口中的财z神爷,陛下此举是为了稳住百姓,让百姓生活的……”

“闭嘴。”

郭允厚转身看着出声大臣,怒喝了一声:“你用脑子好好想一想,与其出现边军叛逃,战力削弱,外敌入侵之下的屠杀,百姓苦一些算什么。”

“你……你……”

出声的达成满脸通红,不知道是被郭允厚气的还是被羞辱的。

群臣听着郭允厚算的账也都沉默了,这是实情。

崇祯心中叹了口气,沉声道:“郭爱卿,你的担忧朕都知道,先解决眼下问题,缺的这部分银两朕来想办法。”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