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所言甚是,常规而言,这种工艺的确在永乐年间更为普及。但诸位有所不知,我朱家先祖,也就是建文帝,对这位宠妃极为宠爱,特命宫廷工匠精心打造此簪,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采用了当时刚刚兴起的新工艺,只为博美人欢心。这在一些宫廷秘档中有隐晦提及,只是未曾广为人知罢了。”
他这一番巧妙的解释,既化解了专家的质疑,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让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主持人连忙打圆场,称赞双方的精彩讨论,节目得以继续顺利进行。
录制结束后,朱允炆一下台就长舒了一口气,我迎上去对他竖起大拇指:“皇上,您今天太厉害了!这随机应变的本事,不愧是当过皇帝的人。”朱允炆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多亏了你这些日子的帮助,不然朕今日可要出丑了。”
这期节目播出后,朱允炆更是声名大噪,成了文化圈里的热门人物。各种合作邀约如雪片般飞来,有出版社请他写书,讲述明朝宫廷秘史;有博物馆邀请他担任名誉顾问,指导文物展览。朱允炆选择性地接受了一些邀请,他希望能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明朝历史,而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刻板的记载。
与此同时,我的生活也跟着变得更加忙碌起来。一方面要帮朱允炆处理各种事务,安排行程;另一方面,我也利用自己在商业圈积累的人脉,开始涉足文化产业投资,比如赞助一些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拍摄,或是投资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创业项目。我们两个人就像一对默契的搭档,在现代社会的不同领域发光发热。
随着朱允炆的名气越来越大,难免引起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注意。有一个自称是海外收藏家的神秘人,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我们,表示愿意出天价购买朱允炆手中关于明朝的一些独家研究资料,声称是出于纯粹的学术热爱。
但我和朱允炆都深知这人没安好心。朱允炆手中的资料,那可都是他凭借亲身经历和深厚学识积累下来的,怎能轻易落入心怀叵测之人手中,被肆意利用或歪曲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