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吴维吴三郎的其他类型小说《穿越古代,艺术生的科举之路吴维吴三郎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指教”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清河冬天的水位下降,不是特别深的地方会露出河床,今年官府就趁冬天水位下降,招集十几个村的壮丁去清河底的淤泥。他们几乎每天都要挪地,就算是想去看,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究竟是在哪,也只能等着官府的消息。不过好在活计只有三个月,现在都快一个月,想来那边没什么消息传来,应该是无事的吧。母子二人说起吴老三,都在心里担忧不已,而此时被他们惦记的吴老三,身上背着一个大大的背篓,背篓里满满的淤泥,每走一步脚都要陷下去到膝盖,光是走,就要花费不少的力气,这清淤泥的活,还真他妈不是人干的。吴老三在心里骂骂咧咧,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就怕被官府的人看见,找个由头给你来一鞭子。别问为什么,问就是看你不顺眼。他们干活的人不想干,官府派来的那些官差们更不想干了,随便...
《穿越古代,艺术生的科举之路吴维吴三郎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清河冬天的水位下降,不是特别深的地方会露出河床,今年官府就趁冬天水位下降,招集十几个村的壮丁去清河底的淤泥。
他们几乎每天都要挪地,就算是想去看,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究竟是在哪,也只能等着官府的消息。
不过好在活计只有三个月,现在都快一个月,想来那边没什么消息传来,应该是无事的吧。
母子二人说起吴老三,都在心里担忧不已,而此时被他们惦记的吴老三,身上背着一个大大的背篓,背篓里满满的淤泥,每走一步脚都要陷下去到膝盖,光是走,就要花费不少的力气,这清淤泥的活,还真他妈不是人干的。
吴老三在心里骂骂咧咧,面上却不敢表现出来,就怕被官府的人看见,找个由头给你来一鞭子。
别问为什么,问就是看你不顺眼。
他们干活的人不想干,官府派来的那些官差们更不想干了,随便找个由头就拿他们撒气。
来清淤泥快一个月了,这期间也死了好几个人,不过都被官府的人瞒了下来,打算等淤泥清完了再一起把尸体送回去。
反正现在天气还不热,尸体放上个把月也不是问题。
官府这一操作,可把干活的人吓得不轻,就连最刺的刺头也得做低俯小。
每次清淤泥都死人,官府的人不在乎报上去的人多几个,就是死者家人告到官府也有说头,就只能自己家认倒霉。
快一个月的时间,吴老三都觉得他有点受不住了,从小到大他就没这么累过,不过同时心里也在庆幸,幸好这次来的是他,要是二哥的话,恐怕现在人已经躺在冷冰冰的义庄了。
对于吴老三的处境,家里面一点不知,这会儿吴家盖着三间大瓦房已经到了尾声,明天就是最后一天,房子就是建好了。
吃罢饭,一家子跟往常一样坐在堂屋闲聊。
“明儿个房子就建好了,之后收拾收拾就可以住人,我跟你娘的意思是左边那间给大郎住,右边那间给四郎住,中间做堂屋,等以后大郎成亲的时候再让四郎搬回来。”
还不等他们说话,吴老头又接着道:“房子本来就是给大郎建的,四郎是因为他要念书,等以后不念书了再搬回来。”
这当中最得利的是大房,紧接着是三房,就是二房什么也没捞着。
吴老二是个老实性子,倒没觉得有什么,反正以后到他儿子,他爹也会比着大郎来给他儿子准备。
只是杨氏心里有点别扭,平,凭啥大头大房得了,三房跟着喝点汤,他们二房在后面啥也落不着。
这样的想法杨氏也就只在心里面想想,面上是万万不敢表现出来的。
吴老头看着二房两口子,等着他们表态。
“一切都听爹娘的。”
杨氏见两个老的看着她,忙跟着表态。
“我们都听爹娘的。”
“你们也别觉得我偏心,等到以后小的几个成婚,我也会比照大郎来准备。”
杨氏心里酸溜溜的,心里明白的很,以后到二郎三郎成婚,怎么也比不过大郎跟四郎。
他一直都知道,公公婆婆觉得对大房有愧,现在建的三间大瓦房就花了家里二十多两银子,听说余家还要二十两的彩礼,这一下就去了四十多两,在加上办酒席,林林总总算下来,娶个媳妇差不多要花五十两银子。
就这样,吴维便开始了他上午上课,中午回家教学,晚上抽查一家子学业的日子,每天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最主要的还是吴秀才每天就教那么几个字,家里人抽着中午吃饭的空档一会就给学完了,白天一边干活一边计,晚上抽查。
不说全部都学全,也能学个五六分。
不过第二天,吴老三并没有参加今天的教学,他早早就跟着吴老头,父子两人去了镇上的打铁铺,这也是镇上唯一的一家打铁铺。
到了打铁铺子,一阵乒乒乓乓的声音传来,铺子的打铁匠黑子,正埋头打着一把,不过见到有客来,便放下手里的活计迎了上来。
“二位,要买点什么?”
吴老头上前说了自个的要求,把那图纸也一并递给了之黑子。
图纸到手一看,本来漫不经心的黑子正了神色,这么些年,也不是没人拿图纸过来给他打过,但是画得如此清晰明白的却是没有,这图画得实在是再明白不过,关键是旁边还标注了直径跟高度。
本来吴老头还想再多说两句,就怕打铁匠不明白,不过他还没说人就朝他摆手。
“你的要求我明白,这口锅也不难,这样吧,我收你们二两银子。”
父子两人本来还想讲讲价,不过对方没给他们开口的机会。
“收你们二两银子还是看在这张图纸的份上,要不然的话,这口锅三两银子打不住,你们爱打不打,不打去县里打去。”
黑子在镇上打铁也打了二十多年,基本上周围的村民都知道他就这么个脾气。
“成,二两就二两。”
“老爷子爽快。”
跟他们当初的预算差不多,可想到二两银子就这么没了,吴老头就是一阵肉疼,也不知道这煎饼的生意到底好不好做,啥时候才能赚回这口锅的钱。
“三日后你们来取锅。”
撂下一句话,黑子拿着图纸忙自个的去了。
难得来一次镇上,家里本就打算做摆摊的营生,眼看时辰还早,父子俩也不忙着回去,就在镇子里逛了起来。
“老三啊,你觉得咱们这摊子应该摆在哪?”
说到这,吴老三自是有话说。
“爹,我觉得摆镇上住户居多的南街,生意应该不错,码头上的苦力,他们也不舍得花三个铜板买一张饼,有那饭量大的,一张饼也就只够他塞塞牙缝。”
在来的路上,父子俩已经商量好了,一张饼卖三个铜板,这价钱着实是不低。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本来吴老头还想着肉少放些,韭菜多放些,煎饼的面用粗面,到时候一张饼卖一个铜板,不过吴老三没同意。
他觉得他们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了,那不是糊弄人吗。
再者说了,韭菜里面就见点肉腥,镇上别说是有钱人买,就连镇上那些个普通人家,也不稀得吃你这个韭菜馅儿的饼,要做就做大肉馅的。
就像前段时间孩他娘做的那样,到现在想起当时那煎饼的味,他都忍不住咽口水,太他娘的香了。
逛了一圈之后,父子两个便回了家,吴维知道锅要三天后去取,之后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反正做饼他当时只是口述,现在他娘已经学会了,做的味道还不差。
他也提了意见去镇上摆摊,卖什么也给家里人想好了,至于如何去摆,怎么摆,他也就不插手了。
毕竟他只是一个四岁的小娃娃,管的太多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虽然知道没有人把它想到他是带着记忆穿过来的,但是谨慎一点总没错。
要说这些日子当中,最不满意的还是吴维本人,觉得吴秀才的教学程度简直是龟速,但也没办法,他提过两次,好像吴秀才对他的意见更大了,只得耐着性子每天学那么几个字。
他算过,照吴秀才这教学程度,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书学完,最起码需要花两年的时间。
想想他就心累,这纯纯是在浪费他的时间。
而且他发现,吴秀才教学只是教认字,至于内里的意思根本就没有教,只是让村里孩子们能够认字,把字写出来就行。
而字写的好坏,这些在吴秀才这里根本就没有要求。
照吴维看来维,这些个孩子学成出去,想去书斋里接个抄书的活计都不能,书斋也看不上他们写的字。
几天之后,吴维也猜得到吴秀才心中的一些小心思,这是考了十多年没考上举人,心里出现了扭曲。
别个村里的秀才是恨不得把一身的本事都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比他走的更高更远,最好是后面能当上官,能够替村里人争口气。
可他瞧吴秀才这意思,压根就没想过,让村里的孩子们走上科举那条路,纯纯只是让他们识字而已,这心胸实在是太狭隘了些。
知道吴秀才那里的想法之后,吴维就更不想跟他一起学了。
而吴秀才也注意到了吴维,此子年纪虽小,但却十分的聪慧,若是得名师指点的话,将来必定大有所为。
可凭什么,吴秀才心中那份不甘,如疯长的野草,在他心中越长越盛,他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休想得到。
所以对吴维的教学程度,吴秀才始终保持每天都是那么几个字,教练字时也只是一笔带过。
可就这样,吴维写的字也是所有学生当中最好的。
说到写字,吴维也没办法维,在现代他好歹是个艺术生,一手毛笔字可是得过他老师的夸赞,现在让他装一个不会写字的,着实是有点为难他了。
这毛笔一在手,手就完全不听他的使唤,虽然他有刻意把字往丑了写,但没办法,人太优秀也是一种苦恼。
吴维刚来的时候,学堂里的学生们还没什么,可是现在他们都麻了。
这天杀的吴煞神脑子究竟是怎么长的,怎么夫子教什么他就会什么,看他平时也没有好好学习,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可他们拼了命,也追赶不上他的脚后跟呀。
最后学子们彻底摆烂,不摆烂不行呀,再这么拼命下去,他们都要把命交代在这学堂上了。
吴维倒是一副乖巧的模样,十足的好宝宝,中间没插一个字。
确认方子没什么问题之后,徐管事便出了一趟包间,不多会的功夫回来,手里就多了个荷包。
“里面是三十五两银子,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方子。
不过我可提醒各位几句,这方子卖给了我们徐家,你们就不能卖给别人,而且你们自己家只能做了自己吃,不能做出来卖。”
“这是自然,这点道理我们还是懂的。”
双方谈好便出了酒楼,徐管事倒不担心吴家人在里面阴他,在这清河镇,就没有人敢得罪他们徐家的。
告辞了徐管事,一家四口走到一条小巷,吴老二抬手就给了自己一耳光,几人吓了一跳。
二哥,你这是干啥?”
“老三,我没做梦,方子真的卖了三……。”
吴老二刚想说三十五两银子,吴老三就赶紧捂住他的嘴,左右看了看。
“二哥,什么事咱们回家再说。”
“你三弟说的对,走,先回家。”
吴老二本来心里一阵狂喜,这会被这么一提醒,犹如当头泼了一桶冷水。
“对对对,先回家。”
怀里放着这么一笔巨款,他还敢大声嚷嚷出来,这不是想让贼惦记吗。
银子已经从吴老头的怀里转到了吴老三的怀里,吴老三在抱着吴维,直接就把他胸口给堵了个严实,别人就是想偷也偷不着。
几人急匆匆的往镇子口走,在路过一个摊子的时候,吴维把几叫住。
“爷,买点桂花糕回去吧,大哥,二哥,三哥他们都没来,我答应要给他们带好吃的。”
今儿要不是小孙子,说不定这些银子还得不了,吴老头也痛快。
“成,你们在这等着我去买。”
想到在酒楼吃的东西,吴老头难得大方一回,要了二十文的桂花糕拎着,几人出了镇子直奔吴家村。
回家的这一路,吴维简直就是他爹的人形挂件,直接就被他爹抱在怀里没放下过。
“爹,你累不,要不放下我走一会?”
“爹不累,你好好趴着,护好咱家的银子就行。”
吴老三紧紧的抱着吴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多宝贝这个儿子,其实他宝贝的是他怀里揣着的那三十五两巨款。
跟去年那位贵公子送给他们家的银票不同,这三十五两银子沉甸甸的,现在就揣在他的怀里。
吴老三心里那个火热呀,就是这会儿还没到家,他不好表现出来。
旁边跟着的吴家父子两人也是一样,全程绷着张脸,就怕让旁边经过的人看出他们的异样。
吴维都被搞得无语了,不知道的看到他们父子这副模样,还以为他们去奔丧。
一路无话,几人回到了家,走在最后的吴老二顺手把院门给拴上。
今儿个在家里的人哪也没去,就连家里的孩子都没出去玩耍,他们可是一直记着四郎说回来要给他们带好吃的。
这会儿见到几人回来,小的几个可顾不上方子卖了多少钱,他们就只顾得上他爷手里拎的那包点心。
“呀!是桂花糕。”
远远的吴三郎就闻到了味,大吼一声就朝他爷扑上去。
二郎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大妞只是在旁边看着,没敢上前。
而大郎自觉自己长大了,不稀得跟弟弟妹妹们抢吃的。
吴老头手一抬,吴三郎扑了个空。
“这包点心到你手里还有的剩,大郎,你过来。”
吴大郎走了过去,吴老头把桂花糕递到他手里。
李老太摆手。
夫妻两个交代了家里小的在家之后,就急匆匆去了镇上,走快一点,他们回来还不晚。
吴维刚才也听到了他娘的哭声,他在屋子里没出去,眉头皱得紧紧的。
虽说他爹是有点小聪明没错,但这清清河淤泥的事可不是啥好差,今年官府又让用银子抵,可真真是麻烦。
最后吴维更是下定决心,等他再长大一点要多多赚钱,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官府下这样的命令只是针对普通百姓,十两二十两的银子他们也不在乎。
可要是那富户出个百八十两,再把家里的长工出一个去替他,官府的人铁定乐意。
这点吴维想到了,所以他以后要做的就是多多赚钱,护着家里人。
至于说考科举的事,吴维从来没想,官场尔虞我诈不适合他,他还是比较适合做个生意人,赚点小钱安居一方。
等到吴三郎夫妻两个从镇上回来的时候,回娘家的吴老大跟吴老二两家也都回来了。
这下,全家都知道了吴老三初八要去清淤泥的事,刘氏跟杨氏心里一阵庆幸,庆幸的同时又替王氏担心。
刘氏觉得,虽然她嫁的男人不如杨氏跟王氏的,可是老大不用去抵壮丁,就少了一份危险,能够在家里陪着他跟孩子,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而杨氏则庆幸去年去的是她男人,要不然的话,今年去的就是孩他爹了。
王氏倒是被吴老三那么一劝,又想到还有四天的时间她要做两套衣服,跟三双棉鞋,这时间还是有点赶,便也顾不得其他,晚上吃过饭之后就回屋开始裁剪布料。
这一天夜里,三房的灯亮了很晚,这要是放在平时,另外两房少不得要说上几句,要知道,点煤油灯也是挺费油的。
可是今晚上,就连一向很吝啬的杨氏都没说什么,老三这一去还不知道能不能全须全尾的回来,又或者人能不能回来还未知。
家里的气氛一直低迷,直到初八,村子里每家出的壮丁开始到村口集合,由村长带着去跟官府的人汇合。
吴老三背上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面放的是他的衣服鞋袜,还有王氏给他准备的吃的。
“孩他爹,你去清淤泥的时候可得警醒着些,深的地方能不去就尽量别去,你一向嘴巴厉害,多跟管事的人说说好话,到时候铁定能行,你要时刻记着,我跟孩子们还有爹娘,还在家里等着你呢。”
王氏难得的温言细语,吴老三静静的听着。
“放心吧,为了你,为了孩子,我一定会全须全尾的回来的。”
接着吴老三来到爹娘面前,看看他爹,又看看他娘,他觉得爹娘老了不少。头上的白发也比前两年多了些。
“爹,娘,儿子走了,你们要多保重。”
“嗯,去吧。”
李老太眼中满是不舍,比划着让吴老三多保重身体。
“我知道的娘。”
接着吴老三拍了拍他大哥二哥的肩膀。
“我不在的这段日子,家里就靠大哥二哥了。”
兄弟两人重重点头,最后吴老三离开前,摸了摸大儿子的脑袋,又把吴维抱起来往村口走。
一路上,跟吴维交代了不少。
“儿子,你可得好好念书,若是爹真的回不来,这个家以后可就靠你了。”
“爹,你一定能回来的。”
“我这不说的万一嘛。”
“没有万一,爹,我相信你一定能回来,我跟娘还有大哥在家里等你。”
抱着吴维出去的官差把人放下之后,就跟刘大汇报了吴维的举动维。
刘大给吴维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很难想像只有三岁左右的孩子,能够在那样的地方临危不乱,还能够想到跟外界联系的法子,若是给他成长的空间,此子以后必定会有所作为。
刘大走过来蹲下身,看着吴维。
“你叫什么名字?”
“回差爷的话,我叫吴维,我是十五里外吴家村的村民,跟爹爹一起来镇上卖东西,被人带到这来的。”
声音听上去有些幼稚,不过却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自己的来处说了个明明白白。
刘大本来还想再问些什么,不过看到茅房那边,手下领着一名小公子上来,只来得及匆匆扔下一句。
“别担心,我会把你送回给你爹。”
吴维面上一阵欢喜,心里却撇嘴,虽然他只有三岁,可也没有这么忽悠人的,像他这样可是立了大功,难道官府就没有点赏赐啥的。
唉!这人小还真是一大硬伤,别人都不拿你当回事。
刘大来来到崔玉面前,拱手行礼。
“小公子可有受惊。”
“无妨,我大哥在哪?”
“崔公子就在县衙内,小公子请。”
崔玉应了一声,然后径直往院外走,不过在路过吴维边上的时候,崔玉脚步一顿,小声说了句多谢。
丢下两个字,崔玉便大步往院外走,刘大紧跟他身后。
拐来的孩子自有手下的人会妥善处理,刘大也不担心。
后来地窖里面的孩子全部都被带了上来,吴维跟着他们一起全部被送到了县衙。
在后堂,下人端了些点心给他们吃,接下来就是等着,等他们的家人来接他们回家。
吴维没等太久,过了小一刻钟,外面就传来匆匆的脚步声,最主要的还是刚才,一大家子打算来县衙打听打听,看有没有消息。
吴维一抬头,不光爹娘,他爷还有他大伯,二伯,大伯娘,二伯娘全都来了。
王氏看到小儿子,大吼一声,牛儿,整个人就飞扑过去,一把把吴维搂在怀里,顿时哭得死去活来。
“你吓死娘了,你吓死娘了。”
嘴里来来回回只会重复着这两句话,吴老三在旁边不好上手,只得有一下没一下摸着儿子的脑袋。
心里想着,下次可不敢带儿子再来镇上,心中一阵后怕,他不敢想象,若是小儿子真的找不到了,他以后的日子会怎么样。
吴维知道他娘肯定是被这次的事吓惨了,就任由他娘搂着自个儿,乖乖趴在他娘的怀里。
等到王氏哭的差不多了,吴家人这才朝一旁的官差道谢,然后吴家人就带着吴维走了。
回村的路上,王氏谁也不让,自个背着小儿子回家。
心里一阵庆幸,他们这地儿被拍花子拍走的孩子,能找回来的一百个当中也没有一个,他小儿子这是走了狗屎运,看来是老天爷保佑。
镇子不大,几乎每年都有孩子丢失,这在镇上已经不算什么大事,可是今年不一样,今年丢失的孩子竟然通通都找回来了,这在镇上可是引起了轰动。
前两年丢失孩子没有找回来人家又想起自家的孩子,全都围到县衙打听情况。
县太爷这几天忙的不行,不过好在是把那两位贵人给送走了。
崔奇带着自家弟弟离开的时候,派了个小厮往吴家村去。
崔一来到吴家村打听了一番,打听到老吴家之后,便来到了老吴家。
此时老吴家除了王氏在家带着小儿子,别的人通通都不在。
回家的这两天,王氏把小儿子拘在家里,哪都不让他去,自个也在家看着小儿子。
老吴家的人谁也没说啥,这若是放在他们身上,他们也怕会这样。
王氏坐在院子里缝衣裳,手里的衣裳是给吴维缝的,而吴维,乖乖的坐在一旁给他娘打扇。
“娘,你累不累,要不要喝口水?”
王氏一脸的欣慰。
“娘不渴,你累就别扇了,娘也不热。”
“知道了娘。”
虽然他娘这么说,不过吴维的小手就没停过,这样的天气哪有不热的道理。
听到门口传来了敲门声,紧接着传来一男子的声音。
“请问,有人在家吗?”
王氏放下手里的针线,抬头朝院门口的方向看去。
“谁呀?”
听声音好像也不是村里的人,不知道是谁?
崔一走进院子,见到母子二人,朝赵氏拱了拱手。
“请问,这里是吴维小公子家吗?”
王氏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吴维是哪个,还是旁边的吴维应道:“没错,我就是吴维,你找我有什么事?”
崔一没想到,来到家里竟然遇到了正主,这就更好办了。
上前几步,朝吴维行了一礼。
“我家公子带着弟弟出游,没想到在镇上被人拐了,幸好小公子机智,不然的话,这次官府的人,也没有这么快找到那伙人的老巢。
为报答感谢,这是我家公子的小小心意,还请小公子莫要嫌弃。”
崔一说完,从怀里掏出一个荷包奉上。
吴维看他娘没反应过来,直接朝前几步,接过崔一手上的荷包。
“心意我收到了。”
崔一一愣,原想着这小公子或许会推拒一番,却没想到如此干脆。
不过又一想到对方的年龄,想来应该没想太多,不过他这次来的目的算是完成了,便没深想。
“东西已送到,小的告辞。”
母子二人把人送到门口,见人离开,王氏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把院门拴上,一巴掌就拍在吴维的脑袋上。
“你这孩子,别人给你什么你就收呀!”
“娘,这是我应得的,这次要不是你儿子我机智,官府的人哪能那么快找到我们,说不定都找不到,人家这是对我的感谢,不要白不要。
而且经过这次,咱们这一辈子都不会见到对方,反正咱们家也缺钱,他们肯定不缺,或许在他们眼中,这也就手指缝漏一点点。
还了人情,人家心里也不会一直记着。”
王氏一听,儿子说的也有几分道理,顿时也不管了。
可王氏也不想想,她小儿子今年才三岁,怎么就能说出这么一番大道理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