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趋。如今皇上已决心整治官场,我们也有众多百姓支持,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成功。而且,我们会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实业家的权益。”
经过一番劝说,周启铭终于被林羽的诚意打动,决定加入改革的队伍。在周启铭的帮助下,林羽又联络了许多民族资本家,他们共同出资,准备重新开办工厂,振兴经济。
与此同时,陈铭也在积极奔走,为改革争取知识分子的支持。他组织了一场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众多学者、文人参加。在研讨会上,陈铭提出了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主张。
“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的滞后。”陈铭慷慨激昂地说,“我们不能再让学子们只埋头于八股文,而应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能为国家效力的人才。”
陈铭的主张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但也遭到了一些守旧文人的反对。一位名叫刘福的老学究站起来,吹胡子瞪眼地说:“陈铭,你这是离经叛道!我堂堂大清,以孔孟之道立国,怎能去学那些蛮夷之术?这简直是数典忘祖!”
陈铭毫不畏惧,反驳道:“刘先生,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科技和制度,屡屡侵犯我国。若我们再不学习,如何能抵御外敌,振兴国家?”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最终,陈铭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新式学堂开始筹备建立,为培养新式人才奠定了基础。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的推进,守旧派官员们坐不住了。他们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向皇帝进谗言,企图阻止改革。
“皇上,林羽等人的改革乃是乱政之举。”一位守旧派官员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说,“他们倡导学习西方,这是要毁我大清的根基啊。”
皇帝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