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是我妈讲给我的,和我姥姥有关。在我们这儿,“姥姥”指的是妈妈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的爷爷奶奶,为了区分,会在前面加上“男”或“女” 。
今天要讲的,是我妈爷爷——也就是我男姥姥年轻时的事儿。那时他才十六七岁,尚未成婚。在姥姥那个年代,十五六岁结婚是常有的事。故事发生的年代大约是民国,也可能是晚清。
下面为了表述方便,我用第三人称来讲。我姥姥叫邢二小,大家别笑话这名字,民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很多人都是按顺序取这样的名字。
在太行山脉脚下,有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名叫清平村。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农耕为生,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安宁祥和。村子里的地,有着明显的划分,山下肥沃且能浇水的水地,都归了那些家境殷实、有些法子的人家。而像邢二小家这样的穷苦人家,只能无奈地前往坡上甚至更远的山上,开垦那贫瘠的旱地。
从山上的旱地到村子,路途遥远且崎岖,走上一趟足足需要两天时间。因此,每至耕种时节,在山上劳作的人们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与精力,便会在地里搭建简易的窝棚,或是花费些时日挖掘一个窑洞。这样,既能遮风挡雨,又能方便来年继续耕种。邢二小家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在山上的坡地旁,靠着那简陋的窑洞,度过农忙的日子。
这一年,邢二小正值十六七岁的青春年华,虽因常年的劳作和营养不良,身材显得瘦小单薄,但自小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使得他拥有着超出常人的力气。他的眼神中透着山里孩子特有的质朴与坚毅,对生活充满着期待。
那个年代,除了繁重的农事,人们在闲暇之余,还会结伴上山打猎,以此来改善家中的伙食。在当时,枪支尚未被严格管控,邢二小家也有一杆传承下来的土枪。这杆土枪虽说样式陈旧,但在打猎时却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农忙时,邢二小总是跟着家人一同上山,在那片贫瘠的旱地上挥洒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