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姓苏,名玉。
玉,石之美也。
当然,先生比起我来,他多看了七年的春花秋月、夏蝉冬雪。
而我,谢锦,前程似锦。说起来时间似乎过去很久了,但我依然记得,我们在最好南京城里初遇,那是一年里最好的盛夏,也是最好的年纪......
那年我刚满22,先生年已29,我们相遇在南京小巷。那时正好是盛夏,大片的梧桐叶遮掩了半边天,偶有细碎的阳光穿过枝叶,丝丝缕缕的,却总叫人看不真切。于是暖黄的阳光如一层薄雾般模糊了两人的脸庞,也模糊了那天的记忆.....总给人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我还记得当时的我抱着几本旧书匆匆赶路,不小心撞到了他。书本散落一地,我慌得满脸通红,忙不迭地道歉。先生却温和地笑了,蹲下身子帮我拾书,一边还看到他眼中藏着无尽的星辰大海,让人不禁眯了眼,又失了神。又似乎是一潭幽深的沼泽,踏进去便再也出不来了。我被这离奇的想法惊了一惊,但那时事态紧急,没做过多交谈,道过谢后,便再次匆匆借过赶路。那是我和先生的第一次偶遇,我原以为也是最后一次,毕竟茫茫人海中,想要一次相遇本就不易,又何谈重逢呢?虽有遗憾,但若有缘,我们终会再次相遇的,我这样暗暗宽慰道。但不知是巧合还是真如我所说的那份缘分,自那之后,我总能在巷子里遇见先生。有时他拿着一本古籍静静阅读,有时只是站在墙边看墙上斑驳的痕迹。我一方面感到诧异,在南京,且不说图书馆,便是找几间光线明亮的茶室也比这儿强,这儿没有座椅,光线还时明时暗的又何必来这受罪呢?但另一方面我又暗暗窃喜,所幸,还没有错过。于是我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偷偷看他几眼。渐渐地,我们开始交谈,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原来他是位大学教授,痴迷传统文化。我也分享着自己年轻的梦想与憧憬。日子久了,爱意就在这一次次的邂逅与交流中悄然滋生。这是我不该有的心思,我努力克制,不让它泄露分毫。先生分寸有礼,永远把度把握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