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每位同学都看完瓷片,于教授回到讲台中央:
“那咱们来投票吧,看看谁能猜中,哪一件是真正的汝窑瓷片。”
助教们给每位同学发了一页打印纸,上面印着每个瓷片的编号,编号后面还有一个方框,可以在里面打钩。
底下的同学们小声议论起来,姚开昔却只闷头奋笔疾书。
十分钟后,打印纸被收回,于教授笑着翻动收上来的纸张:
“我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回答来提问一下。
“王伟峰同学,你选了1号,为什么呢?”
一个长相秀气的男生站了起来,挠挠头,不好意思道:
“嗯……我就是觉得,跟别的瓷片比起来,1号好像更绿一些。”
听到这个回答,台下哄堂大笑。
倒不是嘲笑这位同学,其实是因为他说中了很多人的心思。
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程度都不尽相同,大部分同学挑选自己所认为的‘天青色’,无非就是绿的深一点,或绿的浅一点的区别。
于教授也跟大家一起笑,又请出下一位同学:
“高书群,你来说说吧,为什么选了6号?”
高书群自信满满:“根据切口露出的底胎,6号的底胎白中带灰,看起来很像燃烧后的香灰,应该就是传说中汝窑特有的香灰胎。”
于教授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看来高书群同学对我们的古瓷器有一定的了解。”
他话锋一转:“不过呢,了解的还不够透彻。”
面对高书群失望的表情,于教授解释道:“根据香灰胎鉴别汝窑,只能鉴真,不能鉴假。”
姚开昔在下面跟着点点头,如果只知晓一个鉴定理论,那么很容易就能根据这个理论鉴定出真品,同时也对符合该理论的赝品毫无辨别能力。
高书群目前就是这样。
于教授接着说道:“首先呢,汝窑不仅仅只有香灰胎这一种底胚,其实还有白胎和黑胎。
“而香灰胎,也不独属于汝窑,哥窑和龙泉窑也有一部分瓷器是香灰胎,再往前数,青瓷当中也有香灰胎。”
此时底下有同学举手:“老师,那6号是这里面的一种吗?”
于教授点头:“没错,这是明末的龙泉窑,你们看,转折处露胎,这就是龙泉窑的一个特点。
“龙泉窑釉色苍翠,瓷釉厚润,宋朝灭绝后经常有人用龙泉窑冒充汝窑,高价售卖……”
这么一会儿功夫,于教授在台上讲了许多知识点,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开始记笔记了。
彭高敏就坐在姚开昔后座,发现前排一直坐得笔直,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闷头记录,便拍了拍姚开昔肩膀,低声道:
“我带了两支笔,要借你用吗?”
姚开昔转过身:“谢谢学姐,不过不用啦,我听一听就可以了。”
“好。”彭高敏看看姚开昔,再看看自己手里的笔,不由失笑。
兴许人家有钱人家的女儿只是来凑个热闹,自己倒是当真了。
于教授在讲台上继续讲解,彭高敏笔下一直没停过,她要写得非常快才能跟上教授的语速。
邻座的吕伟良拿胳膊肘碰了碰她手臂:“跟不上啊,要不咱俩分开记,你记头两句,我记后两句,回头再整理一下。”
彭高敏眼睛一亮:“行!”
两个人这边热火朝天的记着笔记,台上却突然安静下来。
彭高敏抬起头,发现于教授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纸,满脸严肃地看着,还不时跟面前的十几片碎瓷片做对比。
很快其他同学也发现了教授的异常,纷纷抬头看向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