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举起手机拍摄,镜头却在扫过父亲沟壑纵横的侧脸时定格,那一瞬间,岁月的沧桑与父子之间的情感,都在这一帧画面中定格。
那晚在医疗站输液时,我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却听见父子俩在走廊用藏语低声争执。
多吉的羊皮袄擦过门框,带来了经年累月的酥油气息:“你爷爷用命换来的冬窝子,你说拆就拆?”
他的声音里带着愤怒与不舍。
达瓦的声音则像绷紧的弓弦,充满了无奈与坚持:“光伏电站能让五个村子告别酥油灯!”
那争执声,就像是两种观念在激烈碰撞,在这小小的医疗站里回荡。
争执声渐渐远去时,护士轻轻地掀开帘子进来换药。
这个刚从拉萨卫校毕业的姑娘,白大褂里露出彩虹纹样的衬衫领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林老师,”她指着窗外新建的幼儿园,眼神里满是憧憬,“我小时候上学要骑马两小时,现在孩子们能在暖房里学普通话和藏语歌。”
元宵节那天,定居点广场上热闹非凡,巨大的LED屏高高地架起,仿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当卓玛奶奶的纺车出现在直播画面里时,正在搓羊毛线的老人惊得掉了纺锤,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惊讶。
弹幕如流星般划过夜空,上海网友问哪里能买到同款纺车,深圳客商询问牦牛绒面膜的专利进度。
那一刻,小小的扎西村仿佛与整个世界都紧密相连。
达瓦蹲在老人身边,充当着翻译,手机支架上的补光灯将他耳垂上的绿松石耳钉照得发亮。
“他们说您的皱纹像唐卡上的祥云。”
年轻人突然哽咽起来,把脸埋进老人氆氇袍的褶皱里,声音带着一丝哭腔,“奶奶,整个世界都在看您纺线。”
春分前一天,我收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包裹。
我小心翼翼地拆开层层保护膜,里面的黄铜齿轮在晨光中流转生辉,那是文物局复刻的清代宫廷纺车,工艺精湛,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卓玛奶奶围着机器转了三圈,眼神里满是好奇与兴奋,突然解下自己的银腰带,笑着说:“装个这个,转起来会唱歌。”
当第一缕春风轻柔地拂过羌塘草原时,古老的纺车与智能机床同时启动,发出了不同却又和谐的声音。
卓玛奶奶静静地坐在二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