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偏僻的安徽乡村,时光仿若凝固,贫穷的阴霾如影随形,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上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尚未吹拂到这片土地,低矮破旧的房屋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广袤的田野间,犹如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艰辛。
宋天福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苦的家庭。
家中兄弟姐妹多达七人,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每一张嗷嗷待哺的小嘴,都像是压在父母肩头的沉重负担。
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他每日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期望能收获些许粮食,以养活这一大家子人。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宋天福年幼时,父亲不幸因病离世,整个家庭瞬间失去了主心骨,陷入了更加黑暗的深渊。
母亲整日以泪洗面,但为了孩子们,她不得不强打精神,挑起家庭的重担。
她没日没夜地劳作,除了耕种那几亩薄田,还得去山上砍柴、下河捕鱼,想尽一切办法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可即便如此,一家人依旧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宋天福的出生,原本应该给这个家庭带来一丝喜悦,然而他右腿天生残疾的事实,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全家人的心上。
母亲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她不知道这个孩子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保护。
在村里,宋天福的童年充满了苦涩与无奈。
小伙伴们总是对他投来异样的目光,嘲笑他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在玩耍时,他常常被故意排挤在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在田野里尽情奔跑嬉戏。
上学路上,他也时常遭遇其他孩子的欺负,被扔石头、被骂难听的外号,这些都成了他童年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学校里,宋天福的成绩并不差,他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同学们的歧视和嘲笑,让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他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不敢与同学们交流,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
家庭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由于生活的压力,兄弟姐妹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
宋天福在这个家庭中,既渴望得到家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