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这些从未见过的方式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有人拒绝配合治疗。
苏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每种处理步骤的作用和原理,用温和的语气安抚着他们紧张的情绪。
她告诉士兵们,这些方法在现代已经经过了大量的实践验证,能够让伤口更快愈合。
在苏瑶的耐心劝说下,士兵们逐渐放下心来,配合治疗。
李逸尘则在一旁全力协助苏瑶,他帮忙调配药物、记录士兵的病情变化,还不时为疲惫的苏瑶递上一杯水,给她鼓励的眼神。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士兵的伤口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原本红肿化脓的伤口逐渐消肿,开始长出新的肉芽,士兵们的疼痛也减轻了许多。
他们对苏瑶和李逸尘充满了感激,一些伤势好转的士兵,虽然身体还很虚弱,但仍坚持向两人道谢,眼中满是敬佩和感激之情。
这些感激的话语和眼神,让苏瑶和李逸尘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救治更多士兵的决心。
随着救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苏瑶发现士兵们除了身体上的伤痛,还有许多人因为战争的残酷,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他们常常在睡梦中惊醒,被噩梦困扰,变得沉默寡言、焦虑不安。
苏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她决定在治疗身体伤痛的同时,关注士兵们的心理健康。
她抽出时间,与士兵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鼓励和安慰。
她告诉士兵们,战争的伤痛只是暂时的,他们都是勇敢的英雄,鼓励他们要坚强面对,积极康复。
在苏瑶的关心和开导下,许多士兵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康复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
战争结束后,苏瑶和李逸尘随着军队回到长安。
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军队中广泛传播,很快就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皇帝对他们的义举十分赞赏,在宫中设宴款待他们,并给予了丰厚的嘉奖。
百姓们得知他们归来,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将他们视为心目中的英雄。
然而,苏瑶和李逸尘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回到长安后,他们立刻回到医馆,继续投身到为百姓服务的日常工作中。
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情,救死扶伤是他们的使命,无论面对的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