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到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探讨了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在昏黄的灯光下,父子俩围坐在一起,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报纸,他们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慷慨激昂,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林风会激动地站起来,挥舞着手臂,讲述着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林墨则会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父子俩在思想的碰撞中,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却也从未放弃希望。
一日,林墨从镇上匆匆赶回,脚步急促,神色凝重,手中紧紧攥着一张传单。
苏婉见状,心中猛地一紧,急忙迎上前去,关切地问道:“怎么了,他爹?”
林墨默默将传单递给她,苏婉展开一看,上面赫然罗列着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
从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残忍,无辜百姓惨遭屠戮,尸横遍野;到对各地村庄的烧杀抢掠,房屋被付之一炬,百姓流离失所,桩桩件件,令人触目惊心。
传单上还醒目地写着号召有志青年投身抗日的话语。
苏婉的手不禁微微颤抖起来,眼中满是哀伤,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同胞们遭受迫害的惨烈画面,心痛如绞。
她仿佛看到了南京城那弥漫的硝烟,听到了百姓们绝望的呼喊,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她想起了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如今可能正遭受着战火的洗礼,生死未卜,心中一阵刺痛。
此时,林风恰好从里屋走出,看到父母手中的传单,瞬间便明白了一切。
他大步走到父母面前,挺直了腰板,眼神坚定如炬,声音洪亮地说道:“爹,娘,我想去参军,打鬼子!”
林墨和苏婉对视了一眼,眼中满是不舍,那是为人父母对孩子即将踏上未知征途、生死难料的深深忧虑,骨肉分离的剧痛如同利刃在心间切割,难以平复。
但更多的,是坚定的信念,他们深知,国难当头,有国才有家。
林墨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许:“风儿,爹全力支持你。
国难当前,匹夫有责,咱们读书人,不能只局限于这三尺讲台,更应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尊严,保护我们的同胞。”
苏婉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声音带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