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单车整齐排列在街边,成为人们短距离出行的便捷选择;共享充电宝在商场、餐厅随处可见,解决了人们手机电量焦虑的难题。
就在大家以为共享经济的边界在不断拓展且趋于合理之时,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共享马扎”横空出世,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笑谈。
策划这场“共享马扎”闹剧的,是一位名叫李铭的年轻人。
李铭原本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看着共享经济模式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心中燃起了创业的冲动,一心想着在共享领域分得一杯羹。
他没有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也未对项目可行性进行严谨分析,仅凭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便匆忙决定推出“共享马扎”。
李铭认为,城市中有很多人在户外休闲时需要临时休息的地方,马扎体积小巧、便于携带,若以共享的形式投放,必定能满足这部分需求。
于是,他迅速筹集资金,定制了一批印有公司标志和二维码的马扎,首批就投放了数千个在城市的公园、广场、街边等公共场所。
这些“共享马扎”从外观上看,与普通马扎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多了一个扫码付费的标识。
按照李铭的设想,用户只需扫码支付一定费用,就能使用马扎,用完后可留在原地供他人继续使用。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
投放后的第一天,李铭满怀期待地查看后台数据,却发现几乎无人扫码付费使用。
大多数人看到这些马扎,只是好奇地打量一番,便转身离去。
即便有一些人坐上去休息,也根本没有扫码付费的意识。
更糟糕的是,由于没有任何定位或监管措施,这些马扎很快就被人随意拿走。
有的被附近居民带回家自用,有的被当成废品扔在角落,还有的被调皮的孩子当作玩具四处丢弃。
短短几天时间,原本投放的数千个马扎就所剩无几,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杂乱无章。
李铭看着日益减少的马扎数量,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
他尝试在马扎上张贴提示标语,提醒人们文明使用,但丝毫没有起到作用。
“共享马扎”的失败,迅速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吐槽和嘲讽。
大家纷纷指责这种行为是对共享经济概念的滥用和恶搞,纯粹是为了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