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上战推文 > 其他类型 > 干活儿后续

干活儿后续

心随日月长 著

其他类型连载

还是要挑的,把炕桌放在炕上,一头垫高,捧一捧黄豆,慢慢放在桌子高处,完好的种子滚下来,被用被单接住,滚不下去的用手收到旁边簸箕里,留着换豆腐吃。接着再把混在一起的豆角种子按不同品种挑出来,早豆角子有一点红,大白片、豌豆角籽儿有几豆、黄弯沟。茄子、辣椒,角瓜、倭瓜、柿子籽儿都分别找出来。地完全化透了,就开始翻园子,把园子的土用扬叉或用锹挖起来,翻扣在原地拍散。这是力气活,我们多少跟着干点儿,还要把灰坑里挖出来的沤好的农家肥一掀一掀的尽量均匀的撒上。备成垄,我们不会,爸爸起早贪黑,一垄一垄的备,靠墙的向阳处留几个池子,种香菜、白菜、小葱、生菜等蘸酱菜。最早种园子很费力的,因为要从屯中间唯一的一口井里挑水。爸爸只负责挑水,有时排队半天挑不...

主角:抖音热门   更新:2025-03-03 12:50: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抖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干活儿后续》,由网络作家“心随日月长”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还是要挑的,把炕桌放在炕上,一头垫高,捧一捧黄豆,慢慢放在桌子高处,完好的种子滚下来,被用被单接住,滚不下去的用手收到旁边簸箕里,留着换豆腐吃。接着再把混在一起的豆角种子按不同品种挑出来,早豆角子有一点红,大白片、豌豆角籽儿有几豆、黄弯沟。茄子、辣椒,角瓜、倭瓜、柿子籽儿都分别找出来。地完全化透了,就开始翻园子,把园子的土用扬叉或用锹挖起来,翻扣在原地拍散。这是力气活,我们多少跟着干点儿,还要把灰坑里挖出来的沤好的农家肥一掀一掀的尽量均匀的撒上。备成垄,我们不会,爸爸起早贪黑,一垄一垄的备,靠墙的向阳处留几个池子,种香菜、白菜、小葱、生菜等蘸酱菜。最早种园子很费力的,因为要从屯中间唯一的一口井里挑水。爸爸只负责挑水,有时排队半天挑不...

《干活儿后续》精彩片段

还是要挑的,把炕桌放在炕上,一头垫高,捧一捧黄豆,慢慢放在桌子高处,完好的种子滚下来,被用被单接住,滚不下去的用手收到旁边簸箕里,留着换豆腐吃。

接着再把混在一起的豆角种子按不同品种挑出来,早豆角子有一点红,大白片、豌豆角籽儿有几豆、黄弯沟。

茄子、辣椒,角瓜、倭瓜、柿子籽儿都分别找出来。

地完全化透了,就开始翻园子,把园子的土用扬叉或用锹挖起来,翻扣在原地拍散。

这是力气活,我们多少跟着干点儿,还要把灰坑里挖出来的沤好的农家肥一掀一掀的尽量均匀的撒上。

备成垄,我们不会,爸爸起早贪黑,一垄一垄的备,靠墙的向阳处留几个池子,种香菜、白菜、小葱、生菜等蘸酱菜。

最早种园子很费力的,因为要从屯中间唯一的一口井里挑水。

爸爸只负责挑水,有时排队半天挑不回来。

我们边玩儿边等。

水挑回来。

我们一瓢一瓢舀水,往菜池子的小沟里浇水,往垄上刨的坑里浇水。

小菜籽儿妈妈负责撒,薄薄的盖上一层土。

豆角籽儿,我们按爸妈教的,每个坑里放三四粒儿,再盖上稍厚的土,种园子得种好几天,因为水供不上。

后来家家逐渐的在屋里打了压水管井,做饭、洗衣服,种园子就方便多了。

有时年头旱菜园子也能随时浇浇水,水肥充足的菜长得又快又水灵,大批下来时还能给城里亲戚送点儿。

天气暖和过来,棉衣服换下来,我们和妈妈要用一段时间拆洗棉衣服,做棉衣服。

妈妈用剪刀剪开上面缝合的难拆的线,棉袄棉裤变成一片一片的。

我们就一行一行的往出抽绗的线,然后把布面和棉花剥离开,用大的铝制的洗衣盆把里子面儿都泡上。

妈妈坐在院子里用搓衣板打上肥皂搓洗第一遍,我们在旁边用洗脸盆儿倒上清水再洗两遍,然后晾在院子的洗衣绳上晾干了,要抻平整,短的要接上一块儿。

拆下来的棉花也要整理一下,有地方滚成球的要撕下来,太硬的拽掉扔了。

压在一起的,要用手指顺着棉花丝的方向捋顺。

然后絮棉花,在炕上把棉袄里、棉裤里铺平,把旧的棉絮铺在上边,薄的地方补几片,短的地方接一段。

接的时候要把旧棉絮接
粗的、齐的那头儿系在檩子上垂下来。

妈妈开始捻绳儿。

<妈妈先拽下两片麻起头儿,左手捏住两片麻,离开点空,放在膝盖上,右手同时搓两股麻上劲,合在一起就成绳了。

搓一段麻片变细了,再拽下一片,把细的一头和搓细的一头搓在一起。

有时用手沾点唾液往一起搓,另一股也续上一片,继续搓。

劲儿上够了,两股绳就自然合在了一起。

够三四尺后,固定在吊着的那捆麻的旁边的墙上,让它垂下来,然后开始捻绳儿,绳头儿悬挂在炕头炕沿儿的位置,站在地上能捻绳儿,坐在炕边儿也能捻。

墙上那根钉子。

我不知道妈妈怎样系的扣儿,反正绳捻长了,从另一头儿往下拽一下,撵绳的这端往下拽不动。

妈妈捻绳很快,左手大拇指和二拇指同时捏住两股麻,向前搓,右手飞快的轮流拨动两股麻,左手边搓边往下滑,不耽误右手继续飞快的拨动,两股麻片儿飞快的旋转,不一会儿就撵出一大段能做鞋的细绳,末端变细了,再分别续上,接着捻绳。

那时每家这个时节都有这个装置,妈妈专门用一两天时间捻绳。

从另一端拽出的成品绳就绕成一团儿一团儿的,就开始做鞋。

纳鞋底儿。

捻的绳的头就垂在炕边。

妈妈有空就捻一段。

饭菜下锅了,妈妈就站在门门边儿一边撵绳一边看着我烧火。

纳鞋底时间长了,腿麻了,就站起来捻一会儿绳。

反正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抓紧一切小段时间边捻绳儿边纳鞋底儿做鞋。

妈妈做每一样活儿,我都认真的跟着看。

最羡慕妈妈捻绳时双手翻飞的样子,我很小就想学妈妈,也偷偷尝试很多次,可两手怎么也不协调,捻不成绳。

或劲儿没跟上,捻的绳不结实,妈妈还得破开,重新捻。

但还是不甘心,没事儿就想试试。

不知道哪一天,突然间左手搓的速度和右手拨的频率配合上了,就学会捻绳儿了。

我很高兴,恨不得告诉所有认识的人,带着这股兴奋劲我没事儿就捻绳,甚至玩儿也不那么重要了。

妈妈看我干针线活学得快,就教我纳鞋底儿。

纳鞋底儿,我早就看会了,也想试试。

妈妈说,纳鞋底容易累伤手腕儿,让我大点再纳。

刚开始,只要我纳给
往家拽,这样身上的土比抱柴禾少很多。

抱完柴禾拍身上的土时,妈妈总会说,街里大姨家烧供应煤,不用天天上抱柴火,衣服一点也不埋汰。

抱完柴火接着烧火,最开始是妈妈点火让我看着,后来忙锅上做饭,招呼我什么时候往灶里添柴。

栅子最好烧,隔一会儿扔两个就行,火还很旺,锅开得很快。

我边烧火边看妈妈做饭,后来能够着锅台时做饭都不用教了,因为过程早就记住了。

有时烧苞米杆子往灶里添的频率要快一些,而且有时带的苞米叶子火会呼的一下着到灶外面,妈妈会喊我往后退两步,别烧到鞋,并赶紧过来踩灭。

后来就看着我把苞米叶子早点用棒子拨到灶里,如果烧谷草时,就要一把接一把地往灶里送,还要防止火和外面的柴禾连上。

烧麦秆时,火最容易窜出来,要用个木棍一下接一下往灶里扒拉。

烧火是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活,还要根据不同的柴火掌握往灶里添柴的频率。

大姐烧火总看不住,好烧到灶外,后来烧火的活就基本上变成我的了。

锅开一会儿停火,我们两三个人儿会把炕桌从地上抬到炕上,小的拿筷子,大的拿碗,得稳当点儿,摔了碗要挨打的。

吃饭时也要小心,别把碗碰掉。

妈妈常吓唬,谁把碗摔碎,谁就用手吃。

大姐干不好活,妈妈会骂他,大姐就以哄孩子为借口,背着妹妹走了。

妈妈有活就指使我,我要说大姐咋不干呢?

妈妈笤帚就会打过来,以后不敢再还嘴,还得抓紧,仿佛笤帚在身后跟着我。

活干得快,妈妈就把家里的活儿都交给我。

鞭打快牛这句话我是有亲身体验的。

我到六七岁时,左邻右舍都夸我能干活会干活,李婶刘娘他们甚至开玩笑让我长大了给他们当儿媳妇。

我告诉他们我长大了要考大学,去城里上班儿,然后赶紧跑。

那时姐姐上学,每天回家念课文,和同学一起趴在炕沿上写作业。

我在他们身后听着看着就会了,课文也能背下来,生字也认识,爸妈亲戚都惊讶于我的记忆力,让我好好念书,有出息了就不用天天干活。

我暗暗记在心里,后来的自觉努力学习和那时就在心里形成的想法应该有关联。

所以我感谢我成长过程中干活儿给我的
妹妹们做的比较小的较薄的鞋底儿,我以为很容易,可真纳起来,锥子扎的位置还是选不准,也纳的不齐,纳几双后才像点样。

接着,妈妈的每样活儿我都跟着搭把手,剪鞋帮时,我跟着看,打糨子,粘鞋边,我都上手,从配合妈妈,到独立完成。

妈妈把一双双鞋帮做好,开始上鞋,就是把鞋帮和鞋底儿合在一起,先把鞋帮和鞋底儿对上,用锥子把鞋帮和鞋底同时扎透,用大马针穿上绳,针带着绳子先从鞋底儿穿过锥子眼儿,隔 3 毫米左右 再用锥子扎个眼,再用大码针带着绳子从鞋面穿回鞋底,看着妈妈咬牙用力攥着锥子扎透鞋帮和鞋底,然后穿针带着绳子过来,再嗤嗤的把绳子拽到头,再把绳子很快的绕两圈到锥子上,用力拽紧,算上完一针,再沿鞋底这样上一圈,就算做好一双鞋了。

看着妈妈干活的样子,我心痒痒的,也想学,妈妈会把小一点的鞋前后固定好,让我学着上鞋。

这些活的流程在我没上学前就都掌握了,也都做过,上学后就名正言顺地躲开了这些活。

上三年级后,每天上学一出就得三里地左右,可以边走边玩儿。

春天用树枝做个叫叫,就是现在的哨子,吹出悦耳的声音。

夏天可以捉蝴蝶,秋天在路上偶尔能捡到马车漏下的苞米,冬天踩在雪地上咯吱咯吱响,雪踩实了就在路上打出溜滑前行。

虽然我很高兴干各种家务活,但还是觉得上学好,很轻松。

在家时,姐姐写作业,我就把一二年级的内容都学差不多了。

上一年级时,在复试班,二三年级的课也跟着听得差不多了。

所以对于我来说,学习比做家务的难度小太多了。

上学还有课间,间操,体育课,老师带领我们做操,走步,跑步。

也能自己玩皮筋,踢口袋。

都很有意思。

所以我很乐意上学。

那时候,每年只有从除夕到正月十五不用干什么活。

正月十六开始,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儿就逐渐开始。

除了日常的挑水、洗衣服、做饭、喂猪、喂鸡,还要捡粪、捡柴火,开化了要挖土、运土,垫灰坑。

还还要用几天挑种子,预留的玉米种子要把小的残的挑出来。

后来买专门儿培育的种子,产量高,就不用挑了。

但黄豆种子
头处慢慢的扯薄一点儿,接的棉絮这段也扯薄一点儿,盖在旧棉絮上的薄点的地方,拍几下,贴合好,防止穿的时候棉絮有缝儿。

再在上面盖一薄片新棉花,四边多余的扯去对齐,新旧棉花贴合在一起,絮好后盖上面。

妈妈穿针引线,左手伸到棉衣底下,右手绗。

坐在炕上绗得大弯腰,把中间和边上的绗好,固定住棉花给我们,我们也穿针引线站在炕边儿绗其他部分。

针线密一点棉衣穿的时候,棉花就不会移动,没有断空棉衣就暖和。

我们家人口在我10岁时就达到9口人,棉布、棉花够用后都分别有薄棉裤、厚棉裤,全家拆洗的棉衣有40来件。

分几批做棉衣服。

从春末到夏天,园子里有活,地里有活,就出去干活。

下雨阴天在家就做棉衣服,缝合时手工缝两遍,好缝的地方里缝我们缝,第二道缝妈妈缝。

做好的棉衣放柜里,留着冬天穿。

活儿得抓紧干,秋天忙,没工夫做针线活。

我们这冬天来的早,说不上哪天降温就得穿棉衣。

抽空妈妈还得带着我们打搁巴、粘鞋底儿,一次性就得开出三四十双鞋。

每一道工序我们都上手,都跟着妈妈做。

打搁巴是个有点脏乱的活儿,要在春末或秋初天气暖和有点干燥的时候打,一打要一两天。

妈妈会在开始时找出一大堆攒的旧布块或实在不能穿的旧衣,再用面粉打一大盆糨子,稀一点儿。

炕桌和面板刷干净擦干。

先用手蘸满糨子在桌子上抹一层,挑大块儿厚一点儿的布,一块儿接一块儿粘在桌子上。

接缝处要仔细,尽量一点儿缝也没有。

布块不规则,实在接不上的就找块儿跟露出的空儿大小差不多的布块,照着空处剪好,再粘上去。

第一层粘好了,就在第一层布上抹一层浆子,往上粘第二层布,边粘边整理布块儿,有线头儿的要拽掉。

有的旧衣服拆下来的有边儿抻不平,要剪掉。

有时几块布要商议一下粘哪儿正好,保证这一层都有布,厚度都差不多,做夏天穿的鞋,4层布的就行,做棉鞋得5 层布的,粘好一张搁巴就抬到院子通风处立起来,但不能暴晒,否则胳膊会翘起来不平。

再用面板或找块平整的木板粘下一张,有时一天粘四五张,晚上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