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李二嫂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以前是个普通的农妇,对旅游服务一窍不通。
经过培训后,她学会了如何热情周到地招待游客,还能讲出许多关于黄泥湾的有趣故事,她经营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
与此同时,村里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制定了严格的山林砍伐制度,规定只能在特定区域、按照一定数量砍伐竹子,并且要及时补种。
还在湾边和山上设置了许多垃圾桶,定期组织村民进行垃圾清理。
为了治理水污染,村里还修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随着旅游的发展,黄泥湾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关注。
赵宇意识到,文化是黄泥湾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于是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村里组织了老艺人,将传统的湘西南花鼓戏重新编排,在村里的广场上定期演出。
每到演出的日子,广场上就挤满了游客和村民。
那欢快的锣鼓声、婉转的唱腔,让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李大爷是花鼓戏的老艺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唱花鼓戏,后来因为生活的忙碌,渐渐放下了。
现在,在赵宇的鼓励下,他又重新登上了舞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除了花鼓戏,黄泥湾的传统手工艺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竹编、木雕、刺绣等手工艺品,不仅成为了游客喜爱的纪念品,还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村里专门开设了手工艺品展示馆,展示村民们的精美作品。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观看手艺人现场制作,还能亲自参与体验。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李水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利用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将黄泥湾的历史文化整理成册,编写成导游词,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小山村的过去和现在。
他还在网上开设了直播,向外界展示黄泥湾的传统文化和美丽风光,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随着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黄泥湾的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村民,在赵宇的引导下,开始尝试新的产业。
王强原本是竹制品加工厂的一名工人,他发现游客们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很感兴趣,于是便萌生了创办农产品加工厂的想法。
他将村里的竹笋、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