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的每一个瞬间。
葛妮重新摆起了梅花糕摊位,虽然摊位还是那么简陋,但她的脸上却多了一份坚毅。
她知道,生活还得继续,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侵略者,迎来美好的明天。
张运依旧拉着他的黄包车,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穿梭。
他的黄包车不仅是他谋生的工具,更是他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的见证。
他会将在战争中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讲给每一个乘客听,让大家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王明远、陈若兰和李慕柏则继续在暗处为抗日事业奔波。
他们知道,战争还没有结束,日军随时可能再次发动进攻。
他们要继续搜集情报,破坏日军的阴谋,为保卫南京城,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努力奋斗。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南京城的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抗日事业贡献着力量。
他们的故事,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也让后人永远铭记,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华儿女的坚韧与不屈,团结与奋进。
金陵长歌:烽火映照少年志1936年,淞沪会战的烽火燃破天际,炽热的硝烟虽远在上海,却将南京城也卷入了紧张与悲怆的漩涡。
南京城南那熟悉的小巷,往昔的烟火气被忧虑与牵挂所取代,每一丝风都似乎携带着前线的战报与伤痛。
天刚蒙蒙亮,薄雾还在小巷里缠绵,葛妮就起身了。
她轻手轻脚地走向那略显破旧的炉灶,熟练地生火,准备制作梅花糕。
那灶台被岁月打磨得乌黑发亮,见证了她无数个清晨的忙碌,可今天,她的动作里透着几分心不在焉。
她的儿子小虎,刚满十七岁,便毅然决然地响应号召,奔赴淞沪会战的战场。
自从小虎走后,葛妮每天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仿佛生活中最温暖的那部分被抽走了。
当第一笼梅花糕出锅,那熟悉的甜香飘散开来,却再也无法驱散她心底的阴霾。
“大娘,来份梅花糕。”
一个略显稚嫩的声音打断了葛妮的思绪。
她抬起头,看到是邻居陈二伟的儿子阿强。
阿强手里紧紧攥着几个铜板,眼神中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定。
“阿强啊,你咋来了?
你娘还好吧?”
葛妮接过铜板,将梅花糕递给阿强,关切地问道。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