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便宜一毛。
“来来来,六毛钱一碗,不比对面的差!”
他对着过路客人大声喊着。
我握紧了汤勺,心里沉甸甸的。
价格战,我根本没办法拼。
但我的客人,还是有一半被抢走了。
7那天晚上,我在家里坐了很久,直到煤油灯的火光一点点摇曳。
我不能降价,但我可以做别的。
第二天,我在汤粉摊旁边摆了一个小炉子,锅里炖了一锅卤蛋和牛肉。
客人们一来,我就笑着招呼:“今天加了新菜,买汤粉送卤蛋,试试看?”
工人们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咦,这蛋够味!”
我暗暗松了口气。
竞争是无法避免的,但我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8两个月后,那个中年男人的摊子消失了。
他没办法熬那么久的高汤,也没办法像我一样,早起熬卤味。
巷子里的客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甚至特意走到这里,就为了喝一碗我的汤粉。
“叶姐,你啥时候开家店啊?”
一个年轻人笑着问,“天天蹲在这吃,腿都麻了。”
我心里微微一动。
开店?
我看看身旁的小摊,看看自己这几个月攒下的几百块钱,忽然觉得,也许,是时候往前走一步了。
第三章:小店崛起,生意越做越大11996年春天,南方的雨季来得早,巷子里的泥地被踩成了一道道深深的沟壑,空气里弥漫着湿土的味道。
我站在街角的木门前,心里剧烈跳动。
这是一间临街的小铺子,门脸不大,屋里只有两张旧木桌,墙角的灶台还留着上一家面馆的黑烟痕迹。
房东叼着烟,眯着眼看我:“叶姐,租这店面可不便宜,一年要六百块,能行吗?”
我沉默了一瞬,咬牙从口袋里掏出一沓皱巴巴的钱,郑重地递过去:“行。”
这是我一年摆摊攒下的全部积蓄,压在手心里,像是一块滚烫的铁。
房东接过钱,点了点头,扔给我一串钥匙。
“行,那这店,就是你的了。”
2开店比摆摊难得多。
小吃摊只需要一口汤桶、几个碗,而店铺得有桌椅、招牌、炉灶,甚至要考虑进货渠道、人工成本。
我把老旧的灶台清理干净,砌了两口大锅,一口熬汤,一口卤肉。
桌椅是二手市场买的,刷上了新的漆,勉强能用。
门口的牌子,是我亲手写的“叶记汤粉”,笔迹有些生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