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下敲打着我的心。
有的同学甚至在我路过时,故意夸张地捂住鼻子,仿佛我身上还带着那天爆炸后的刺鼻气味。
有一次,我在走廊上听到两个女生小声嘀咕:“她胆子也太大了,怎么敢在厕所做那种危险实验,还好没伤到人,不然可就惨了。”
还有男生在一旁添油加醋:“说不定她就是想出名,故意搞这么一出。”
这些话语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耳膜,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只能低着头,加快脚步匆匆离开,脸上火辣辣的,仿佛被人当众扇了耳光。
经历了这场犹如噩梦般的闹剧,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化学方程式,不存在固定不变的配比和反应条件。
就如同钠与水那剧烈的反应,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一样,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茁壮成长。
当所谓的“美式自由教育”毫无准备地撞上“中国式深沉父爱”,两者碰撞出的火花,既可能成为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也可能在不经意间灼伤彼此,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至于老爹,现在只要一看到《意林》杂志,就会像条件反射一般,下意识地捂住后背,仿佛那本杂志是一个可怕的噩梦触发器。
有一回,家里来了客人,客人随手拿起放在茶几上的《意林》,老爹看到后,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像见了鬼似的,一个箭步冲过去,从客人手中夺过杂志,嘴里嘟囔着:“这杂志,以后别放这儿了。”
客人被老爹的举动弄得一头雾水,而我和老妈在一旁,看着老爹的反应,心里既觉得好笑,又有些心疼。
而我,在经历了这场风波后,在化学课上变得格外认真。
课堂上,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机械地听讲,而是全身心地投入。
老师讲解实验步骤时,我会紧紧盯着黑板,每一个字都像宝贝一样记在心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做实验时,我更是小心翼翼,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眼神专注得仿佛在完成一项拯救世界的使命。
我深刻体会到,想要用实验来证明 “实践出真知”,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教训,我一辈子都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我也开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