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浩林婉儿的其他类型小说《愿得君心似我意,不负此生好时光无删减+无广告》,由网络作家“跳动的虾尾”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一口气,收回手,低声道:“我走了,你要好好的。”她摇摇头,哽咽道:“我等你。”他深深看了她一眼,眼底似有泪光闪动,却强忍着没让它落下。他转身离开,脚步沉重却坚定。他的背影在夕阳中渐行渐远,风声呜咽,桥下的溪水无声流淌,仿佛也在为这场离别叹息。林婉儿站在桥头,望着他消失在天际,直到夜色笼罩大地,她才踉跄着回了家。李浩走后,林婉儿的生活仿佛失去了颜色。她每日坐在窗前,手握那枚玉佩,望着远方的天际发呆。母亲见她如此,心疼不已,却也无可奈何。她劝道:“婉儿,人各有命,李公子此去是为前程,你莫要太伤心。”可她如何能不伤心?那玉佩成了她唯一的寄托,每当夜深人静,她便将它贴在胸口,仿佛还能感受到他的温度。她开始写诗,用笔墨排解思念。她的诗词多是思...
《愿得君心似我意,不负此生好时光无删减+无广告》精彩片段
一口气,收回手,低声道:“我走了,你要好好的。”
她摇摇头,哽咽道:“我等你。”
他深深看了她一眼,眼底似有泪光闪动,却强忍着没让它落下。
他转身离开,脚步沉重却坚定。
他的背影在夕阳中渐行渐远,风声呜咽,桥下的溪水无声流淌,仿佛也在为这场离别叹息。
林婉儿站在桥头,望着他消失在天际,直到夜色笼罩大地,她才踉跄着回了家。
李浩走后,林婉儿的生活仿佛失去了颜色。
她每日坐在窗前,手握那枚玉佩,望着远方的天际发呆。
母亲见她如此,心疼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她劝道:“婉儿,人各有命,李公子此去是为前程,你莫要太伤心。”
可她如何能不伤心?
那玉佩成了她唯一的寄托,每当夜深人静,她便将它贴在胸口,仿佛还能感受到他的温度。
她开始写诗,用笔墨排解思念。
她的诗词多是思念与等待,字里行间藏着对他的深情。
有一首《寄远》,在小镇上传颂开来: “石桥风冷月如钩, 荷香幽幽寄远愁。
君去边关无归期, 妾心如玉待君收。”
这首诗被镇上的书生抄录,传到了县城,甚至有人将它谱成曲子,在茶肆中传唱。
她的才名渐渐远扬,可她从不在意这些虚名,只盼着有一日,他能听到这首诗,知道她从未忘怀。
小镇上的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李浩此去凶多吉少,边关战乱不断,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如何能活下来?
有人说他抛下林婉儿是无情之举,辜负了一段好姻缘。
她听着这些闲言碎语,心中却始终坚信,他会回来。
他曾说过,待他功成名就,必归来寻她。
她信他,也信他们的缘分。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去秋来,石桥上的青苔又厚了几分。
林婉儿不再每日去荷塘采叶,只偶尔在桥边站一站,看看远方的天际。
她学会了刺绣,将那只飞鸟的图案绣在手帕上,绣在衣襟上,仿佛这样,就能让它飞回她身边。
有一日,小翠跑来对她说:“小姐,我听人说,边关打了大胜仗,咱们的兵将立了大功!”
她心中一动,忙问:“可有李浩的消息?”
小翠摇头:“没听说具体的人名,只知道领兵的是个年轻将军。”
她低头,握紧手中的玉佩,心中既是期
拿回去做些什么吗?”
她点点头,略带羞涩地说:“给娘亲包些糯米团子。”
他笑了起来,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那真是巧了,我最爱吃糯米团子。
小时候,我娘常给我包,裹上荷叶一蒸,满屋子都是香味。”
他的语气轻松而自然,仿佛他们早已相识。
她抬头看他,见他眼中满是真诚,心中那点慌乱竟渐渐散去。
她低声道:“那……若是有机会,我请你尝尝我娘做的。”
他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笑道:“那我可记下了。”
便是这样一句简单的对话,拉开了他们的缘分。
他叫李浩,是镇上李氏商贾的独子,家中富甲一方,生意遍布县城乃至州府。
可他却无半点纨绔气息,喜欢读书,喜欢诗词,常说要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那时的林婉儿只是裁缝之女,家中虽不富裕,却也安稳。
父亲是个老实的手艺人,母亲操持家务,她自幼跟着父亲识字,母亲教她女红,日子过得简单而平静。
那日之后,他们常在石桥边偶遇。
有时是她采荷归来,手里提着竹篮,裙摆沾着荷塘边的露水;有时是他从书肆回来,手中拿着一卷新买的书,脸上带着满足的笑。
他们聊诗词,聊小镇的琐碎,甚至聊过天边的云霞和远方的江湖。
一次,她手中拿着一本《诗经》,他见了便笑着问:“婉儿,你最喜欢哪一篇?”
她低头想了想,轻声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喜欢这句,总觉得它像一幅画,水雾茫茫,伊人遥不可及。”
他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真好,我也喜欢这句。
‘在水一方’,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美好,可又让人忍不住去追寻。”
她抬头看他,发现他的目光温柔而深邃,仿佛能穿过她的心底。
那一刻,她只觉心跳加速,手中的书卷都被汗水浸湿了几分。
她低头掩饰自己的慌乱,却听见他轻声道:“婉儿,你读诗的样子真好看,像画里的人。”
她脸颊更红,低声道:“李公子莫要取笑我。”
“我是说真的。”
他笑了起来,语气认真,“你若生在京城,定是那些文人墨客争相追捧的才女。”
她摇摇头:“我只想在这小镇上,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他看着她,眼中多了几分柔情
随即笑道:“记得。
你若想吃,我明日便包些给你。”
他眼中闪过一丝温柔:“好。”
次日,她亲手包了糯米团子,用荷叶裹好,送到他手中。
他尝了一口,点头道:“还是当年的味道,真好。”
她看着他吃得认真,心中却五味杂陈。
这味道没变,可他们之间,却已隔了六年的光阴。
她想问他,归来之后,可还愿留下?
可她终究没问,只怕答案会让她失望。
重逢的喜悦渐渐被现实冲淡。
他们聊得越多,越发现彼此的距离。
他习惯了发号施令,她却喜欢安静独处;他向往京城的繁华,她却眷恋小镇的宁静。
石桥依旧,荷香依旧,可他们的心,却似乎已不再同一处。
石桥上的风一日比一日冷,荷塘边的花已谢了大半,只剩几片残叶在水面上漂浮。
林婉儿站在桥头,望着远处的天际,心中却似压了一块石头,沉甸甸的。
李浩归来已有半月,他带着一队士兵驻扎在镇外的军营,每日清晨便来找她。
他们有时在桥边散步,有时在她家的小院里喝茶,日子看似平静,可她却总觉得,他们之间多了一道无形的墙。
这日清晨,李浩一身戎装而来,肩上的铠甲在晨光中闪着寒光。
他走进院子,见林婉儿正在窗前写字,便笑道:“婉儿,又在写诗?
我瞧瞧。”
她抬头看他,笑了笑,将手中的纸递过去。
那是一首未写完的《秋思》:“秋风萧瑟石桥寒,残荷零落水声残。
君归未定心何寄,独倚栏杆叹命难。”
他读了一遍,眉头微皱,低声道:“婉儿,这诗怎么写得如此悲凉?
你不高兴吗?”
她摇摇头,掩饰心中的情绪:“不过是随手写的,你莫多想。”
他却不信,将纸放下,认真地看着她:“婉儿,我回来这些日子,总觉得你有心事。
你若不高兴,便告诉我。”
她低头沉默片刻,终于抬头道:“浩哥哥,你回来是好事,可我总觉得,你我之间,不似从前了。”
他一愣,随即笑道:“怎会不似从前?
我还是我,你还是你,不过是隔了几年罢了。”
她苦笑了一下:“真的是几年罢了吗?
你如今是将军,肩负重任,我不过是个小镇女子,咱们的世界,早已不同。”
他听出她话中的疏离,心中一紧,上前握住她的手:
盼,又是担忧。
她想,若他真是那将军,便是平安归来的希望;若不是,她又该如何等待?
夜里,她提笔写下一首诗,墨迹未干,眼泪已落在了纸上: “风吹边塞月朦胧, 战鼓声声入梦中。
愿君平安归故里, 石桥相见话情浓。”
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烛火摇曳。
她将诗稿收好,抬头望向窗外的月亮,低声道:“浩哥哥,你可一定要回来。”
六年时光如流水,转瞬即逝。
石桥上的青苔愈发厚重,桥下的溪水依旧潺潺,荷塘边的花开花谢,仿佛从未变过。
可林婉儿已不再是当年的少女,她二十二岁,成了小镇上人人称颂的才女。
她的诗词不仅传遍县城,连州府的官员都听过她的名字。
有人送她雅号“荷香才女”,有人慕名而来,只为求她一首墨宝。
她却始终淡然,只在闲时写诗,或在荷塘边采叶,日子过得清静而简单。
这一日,小镇的宁静被一阵马蹄声打破。
尘土飞扬中,一队人马从东边的官道而来,领头的是一个身着铠甲的男子,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数十名士兵。
马蹄踏在青石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引得镇上的人纷纷探出头来围观。
有人低声议论:“这不是李家的浩儿吗?
听说他在边关立了大功,如今做了将军!”
“将军?
真是他?
他不是六年前走了吗?”
“可不是!
听说他带兵打了胜仗,连皇上都赏了他金牌呢!”
林婉儿正在家中誊写诗稿,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轻轻勾勒,墨香弥漫。
她近日新作了一首《忆旧》,还未写完,便听见门外传来小翠急促的脚步声。
小翠推门而入,脸上满是兴奋:“小姐,李公子回来了!”
她手中的笔一颤,墨汁滴在纸上,晕开了一片黑渍。
她愣了片刻,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她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棂,远远望去,果然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他骑在马上,身披银色铠甲,腰间佩着一柄长剑,阳光照在铠甲上,闪着冷冽的光。
他的脸庞比从前更加硬朗,眉眼间多了几分坚毅,少了当年的青涩,整个人散发着一股威严。
“真的是他……”她低声喃喃,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袖口,心中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她想跑出去见他,想问他这些年过得
:“那也好,小镇有你,便多了几分诗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相遇成了彼此生命中最美的点缀。
林婉儿发现,他虽是商贾之子,却满腹经纶,谈吐不凡。
他曾背诵过一首自己写的诗给她听:“石桥流水映残阳,荷香轻送入梦长。
愿得此生不相负,共看人间好风光。”
她听后心中一动,觉得这诗虽简单,却满含深情。
又有一次,他们坐在桥边看夕阳,她随口哼起一首小调,是母亲教她的民间曲子。
他听后拍手笑道:“婉儿,你还会这个!
我只道你是才女,没想到还有这般灵气。”
她被他夸得不好意思,低声道:“不过是些小曲子,比不得你的诗。”
“各有各的好。”
他看着她,眼中的笑意温暖如春风,“你唱的小调,像这溪水,清清亮亮,让人听了心里舒坦。”
那时的她还不懂,这份懵懂的情愫,已在她心底生根发芽。
她开始期待每一次的相遇,甚至会在采荷时多摘几片,偷偷想着,若他再提起糯米团子,便送他几个尝尝。
可她从未说出口,只因少女的心思细腻而敏感,怕说多了,反而失了分寸。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悄然转动。
他们的相遇虽如诗般美好,却因身份的悬殊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林婉儿的母亲察觉到女儿的心思,曾私下劝她:“婉儿,李公子虽好,可咱们家与他家差得太远。
你莫要痴心妄想,免得日后伤心。”
她低头不语,心中却不愿相信。
她想,若是真心相待,身份又算得了什么呢?
她甚至偷偷写过一首小诗,藏在枕下不敢示人:“桥头相逢意绵长,荷香幽幽入梦乡。
愿得君心似我意,不负此生好时光。”
六年后的今天,林婉儿已是二十二岁,成了小镇上人人称颂的才女。
她的诗词歌赋传遍四方,连县城的文人墨客都慕名前来请教。
她站在石桥上,望着远处的天际,心中却空落落的。
那少年早已不在,而她却始终无法忘怀他的模样。
他的笑,他的诗,他腰间那块玉佩,都成了她心底最深的牵挂。
“小姐,天凉了,回吧。”
身后传来丫鬟小翠的声音,将她的思绪拉回现实。
小翠是她三年前收的丫鬟,性子活泼,对她忠心耿耿。
林婉儿轻轻叹了口气,转身离开。
夕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