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芯片背面刻着细小划痕——和张总当年递来的酒杯边缘一模一样。
凌晨三点推送弹窗跳出。
李记者的报道挂在科技版第三位,前两条都是张总公司的新品发布会通稿。
人工智能突然将评论区数据流具象化,发现37%的点赞来自同一个IP段。
我刷新页面时,报道标题后缀突然多出个血红色问号。
林宇的机械手指僵在半空:“张总买断了语义分析算法,所有‘改革’关键词都会触发限流……”手机再次震动。
李记者传来段加密视频——报道阅读量正在逆势上涨,但每个新增读者的头像都在张总公司的员工名录里闪烁。
8手机屏幕在掌心发烫。
我机械地刷新着评论区,“捞女骗子”不断从数据流里蹦出来。
林宇抽走我的终端:“他们连你带学生做义工的新闻都P成了陪酒照片。”
人工智能把咖啡推到我面前,杯底压着三张单据:“这是张总旗下养老院克扣药品的转账记录。”
它调出全息投影,密密麻麻的红色光点覆盖城市地图,“每个光点代表一位被篡改病历的客户。”
林宇用检察官密钥接入医疗数据库时,我按住他手腕:“会丢饭碗的。”
“去年处理人工智能侵权案,他们停了我三个月职。”
他指纹认证通过,数据库大门轰然洞开,“反正不是第一次。”
李记者抱着资料冲进来那天,办公室的电子钟显示23:47。
她额头沾着打印机油墨:“十二个实名举报案例,包括植物人家属的口述录像。”
人工智能突然切断所有对外网络:“张总助理刚预约了赵主编的高尔夫私教课。”
我们守在主编室玻璃墙外。
看见李记者把证据链投影在办公桌上,赵主编的茶杯震出一道水渍。
“你知道他们法务部胜诉率多少吗?
98.7%!”
“所以那1.3%的败诉更值得深挖。”
李记者调出五份尘封的判决书,“败诉案原告都姓张。”
人工智能突然瞳孔变成警戒红色:“主编邮箱收到匿名威胁信。”
它把内容投射到我们虹膜上——正是三年前我被公司逼着伪造数据的原始合同。
李记者对着玻璃反光整理衣领:“现在威胁信变成我们的第13份证据了。”
赵主编签电子授权时,钢笔尖在平板电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