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毒的光芒,恨不得要将我生吞活剥。
<“你……你……你这个疯女人!”
她指着我,手指颤抖得厉害,声音也变得嘶哑,“你竟然敢嘲笑我?
你竟然敢说我有病?
好!
好!
你给我等着!
我这就让我老公来教训你!
他一定会让你知道,得罪我们李萍的下场!”
说完,她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转身,风一样的冲出了楼道。
留下我和一群面面相觑的围观者,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尴尬和不安。
我叹了口气,关上门,将那些探究和嘲讽的目光,都隔绝在了门外。
4李萍的威胁沉甸甸地压在我的心头。
我并不害怕所谓的“教训”,只是厌烦无休止的争吵和骚扰。
更重要的是,李萍的表现让我隐隐感到不安。
她的偏执和攻击性,远超一个普通“护犊心切”的母亲,更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失控的情绪爆发。
作为一个精神科医生,我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家庭,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决定主动出击,不能再被动地承受他们的骚扰,而是要深入了解这个家庭,找到问题的根源,或许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的专业知识告诉我,很多“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熊家长”,而“熊家长”的背后,往往又隐藏着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系统。
我打开电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张家的信息。
小区论坛,业主群,甚至一些本地的社区论坛,我都仔细浏览了一遍。
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在一个匿名的帖子中,有人抱怨楼下住户经常半夜吵架,摔东西,甚至能听到孩子的哭喊声。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描述的细节,都指向了住在我们楼下的张家。
另一个帖子则提到,小区里有个“恶霸孩子”,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家长去理论,反而被孩子的父亲威胁。
评论区里,有人回复说,这个“恶霸孩子”就叫张浩。
我继续深入搜索,尝试查找张浩父母的信息。
通过一些小区业主信息泄露的渠道,我找到了张刚和李萍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工作单位。
张刚是一家小型装修公司的项目经理,李萍则是一家超市的收银员。
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但在这个三线城市,也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真正让我震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