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无象、超越物质世界的描述有契合点。
例如,《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强调了对事物表象的超越,去领悟其内在的本质,这与我们对道的体悟过程有相似之处。
通过对不同文化经典的比较和拓展,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道的内涵和意义,丰富我们对宇宙和人生的认知。
古文引经据典论证《道德经》中有诸多语句可与“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相互印证。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开篇便点明了道的难以言说和超越常规概念的特性。
道作为宇宙的根源,是无法用普通的语言和概念去定义和描述的,它先于天地存在,是万物生发的源头。
这与“此三者不可致诘”所表达的道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相呼应。
又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进一步描述了道的浑然一体、先于天地、永恒不变且周行不息的特质。
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存在,在天地之前就已存在,它寂静无声、广阔无垠,独自运行而永不衰竭,是天下万物的根源。
这与“混而为一”所强调的道的整体性和根本性相一致。
通过引用这些经典语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深刻内涵,感受到《道德经》中对道的阐述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普通话读音与音韵导读“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普通话读音为:cǐ sān zhě bù kě zhì jié,gù hùn ér wéi yī。
在音韵上,此句平仄相间,节奏明快。
“此三者”为仄平平,“不可致诘”为仄仄仄平,“故混而为一”为仄仄平平仄。
这种平仄的搭配使得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
同时,句中的“者而为”等虚词起到了舒缓语气、连接语义的作用,使整个句子在表达上更加流畅自然。
在朗读时,应注意语速适中,语调平稳,重点突出“不可致诘”和“混而为一”,以体现出句子所蕴含的神秘和深邃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