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上战推文 > 其他类型 > 爸爸的账薄全局

爸爸的账薄全局

云朵朵99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收购香芋的老板,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愿意与他签合同的收购商。刘大根回来与王秀珍仔细核算:16亩香芋田,每亩成本4000-5000元,16亩便是八万左右;每亩产量约一千五到两千斤,16亩就是两万四千斤左右;当时收购价5元一斤,16亩能有12万收入,除去成本,还能有3万块左右利润。要知道,1998年人均工资才500元,3万块无疑是一笔巨款。然而,承包稻田需租金,购买肥料、农药也需资金,他们哪有这般积蓄?但刘大根不愿放弃,四处奔走筹措。因两口子为人忠厚老实,村里乡亲纷纷伸出援手。稻田主人同意先欠租金,待卖了香芋再还;肥料和农药老板也答应赊账。刘大根还东家50、西家100地向乡亲们借了不少启动资金。自此,两口子开启起早贪黑的忙碌生活。晨曦未露...

主角:刘树忠刘慈伟   更新:2025-03-28 15:2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刘树忠刘慈伟的其他类型小说《爸爸的账薄全局》,由网络作家“云朵朵99”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收购香芋的老板,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愿意与他签合同的收购商。刘大根回来与王秀珍仔细核算:16亩香芋田,每亩成本4000-5000元,16亩便是八万左右;每亩产量约一千五到两千斤,16亩就是两万四千斤左右;当时收购价5元一斤,16亩能有12万收入,除去成本,还能有3万块左右利润。要知道,1998年人均工资才500元,3万块无疑是一笔巨款。然而,承包稻田需租金,购买肥料、农药也需资金,他们哪有这般积蓄?但刘大根不愿放弃,四处奔走筹措。因两口子为人忠厚老实,村里乡亲纷纷伸出援手。稻田主人同意先欠租金,待卖了香芋再还;肥料和农药老板也答应赊账。刘大根还东家50、西家100地向乡亲们借了不少启动资金。自此,两口子开启起早贪黑的忙碌生活。晨曦未露...

《爸爸的账薄全局》精彩片段

收购香芋的老板,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愿意与他签合同的收购商。

刘大根回来与王秀珍仔细核算:16 亩香芋田,每亩成本 4000 - 5000 元,16 亩便是八万左右;每亩产量约一千五到两千斤,16 亩就是两万四千斤左右;当时收购价 5 元一斤,16 亩能有 12 万收入,除去成本,还能有 3 万块左右利润。

要知道,1998 年人均工资才 500 元,3 万块无疑是一笔巨款。

然而,承包稻田需租金,购买肥料、农药也需资金,他们哪有这般积蓄?

但刘大根不愿放弃,四处奔走筹措。

因两口子为人忠厚老实,村里乡亲纷纷伸出援手。

稻田主人同意先欠租金,待卖了香芋再还;肥料和农药老板也答应赊账。

刘大根还东家 50、西家 100 地向乡亲们借了不少启动资金。

自此,两口子开启起早贪黑的忙碌生活。

晨曦未露,他们便扛着锄头来到稻田,清理杂草、翻地、施肥。

王秀珍的手因劳作变得粗糙,满是老茧与伤口,却毫无怨言;刘大根的肩膀被锄头压得红肿,汗水湿透衣衫,依旧干劲十足。

施肥时,他们小心翼翼,唯恐浪费;除草时,弯腰一棵棵拔除,累得腰酸背痛;打农药时,背着沉重喷雾器在香芋地穿梭,刺鼻农药味熏得难受,却从未抱怨。

日子一天天过去,香芋苗在他们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看着那片绿油油的香芋地,刘大根和王秀珍脸上露出欣慰笑容,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生活。

孩子们放学后也会到地里帮忙,老大刘慈伟 8 岁,懂事地帮父母提水;老二凤凤 6 岁,在家照顾弟弟明明和妹妹燕燕。

一家人虽辛苦,却满怀希望。

★★★★★★第二章:晴天霹雳香芋日益长大,即将迎来收获季节。

那是个酷热的清晨,太阳如大火球般炙烤大地。

刘大根和王秀珍背着喷雾器前往地里打农药。

刘大根对王秀珍说:“打完这一次就不用再打农药了,赊账都赊得不好意思了。”

临近 11 点,刘大根对王秀珍说:“太热了,你先回去吧,我还有一瓶药水,打完就回。”

“你休息一会儿,剩下的我来吧,我真怕你日夜不停的做,会累
发誓,定要将他们抚养成人。

许多人劝王秀珍改嫁,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太过艰难,可王秀珍坚决拒绝。

她觉得这是刘大根留下的孩子,自己绝不能抛下,况且她也舍不得离开这个家。

生活的重担瞬间全部压在王秀珍一人肩头。

她既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又要打理那 10 多亩香芋地。

每天天未亮,她便起床为孩子们做饭,而后送他们上学。

之后,匆匆赶到地里劳作,这可苦了年仅 8 岁的老大刘慈伟,不仅要做家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终于,王秀珍不堪重负,病倒在香芋地里。

所幸发现及时,才捡回一条命。

但香芋地她已无力顾及,只能以不亏本的价格转让给他人。

就这样,刘大根辛苦种植的香芋,成了别人的收成。

孩子们十分懂事,深知妈妈的艰辛。

放学后,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老大和老二跟着妈妈去地里干活,老三和老四虽年幼,也会在一旁帮忙递工具。

日子艰难,王秀珍常常在夜里偷偷落泪。

但在孩子们面前,她从未展现出脆弱,总是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刘大根去世后的第四年,王秀珍被查出患了肺癌。

查出病情不到半年,王秀珍便与世长辞,留下四个孩子。

又是村支书刘树忠号召大家凑钱,为王秀珍操办了后事。

刘慈伟至今还记得,妈妈下葬那天,倾盆大雨如注,电闪雷鸣,仿佛在为这悲惨的命运鸣不平。

当晚,村支书召集大家开会,商议四个孩子的安置问题。

因刘大根和王秀珍并无其他兄弟姐妹,四个孩子彻底成了孤儿。

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每个人都沉默不语,那时,家家户户孩子众多,生活都不富裕,无人敢收留这些孩子。

后来,刘树忠四处奔波,3 岁的刘燕燕和 5 岁的刘慈明分别找到了收养家庭。

而 11 岁快满 12 周岁的刘慈伟和 9 岁多的刘凤凤,因年纪较大已有记忆,无人愿意收养,最终只能被送去市福利院。

当刘慈明和刘燕燕被养父养母带走,刘慈伟哭着一直追到村口,直到车子消失在视线中,福利院来接刘慈伟和刘凤凤的时候,
的燕燕对家乡对往事都印象模糊,虽跟着哭泣,却无法像大哥大姐那般感同身受。

“爷爷,我知道,当年要不是您,我们早饿死街头了,怎么还能怪您不收留我们呢?”

说话的是凤凤。

凤凤知道,树忠爷爷内疚的原因,肯定是当年福利院的车来接她和哥哥,她苦苦哀求树忠爷爷:“爷爷叔叔你收留我吧,我不想去福利院,爷爷,我一天就吃一碗饭,我能干活,什么活都能干!”

“爷爷,家乡变化真大。

我都快认不出路了。”

刘慈伟感慨道,转身又问最小的妹妹燕燕:“燕燕,你对这里有印象吗?”

燕燕羞愧的摇了摇头。

“是啊,这些年村子一年一个样,现在政策好,国家大力建设农村,可惜,还是留不住年轻人,现在就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刘树忠爷爷叹息道。

“爷爷,我想看看我家,还在吗?”

刘慈伟问道。

“在在在,你们的家在你们离开五六年后就计划拆了,是我们村民以死相逼,才保留住了你们的房子,我们就盼望有朝一日你们回来还有落脚的地方。”

刘树忠老人抬手朝一个方向指去。

并带着四兄妹往刘慈伟家方向走去。

众人来到刘慈伟家,眼前的房子被重新修葺了,虽然还是原来的房子,但好像被翻新了。

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与蔬菜,小院南边还有一个小池塘,里面养着十多只鸭子。

池塘边则养着一群走地鸡。

“爷爷,这是怎么回事啊?”

刘慈伟问道。

“哦,现在国家政策好,到处在做新农村,你家的房子太旧了,政府觉得这样破旧不堪的房子影响形象,我们村里的人又不肯拆你们的家,所以政府就下拨一笔款,重新修葺了你们的房子,鸡鸭鹅是我们村里人养的,目的就是不让你的家荒废了,谁养就谁负责日常打扫。”

刘树忠叹了一口气:“现在你们回来了,就交回你们手上吧。”

“对了,爷爷,奶奶呢?

她身体还好吗?”

刘凤凤突然问道。

她记得,以前爸爸妈妈出去做事,就会要她带弟弟妹妹,她自己都还是孩子呢,哪里看得住,爸妈前脚走,她就溜出去玩了,每次都是树忠家的奶奶把弟弟妹妹抱自己家去,还时不时给点糖果吃。

“唉,都去世七八年
开篇:归乡的寻梦人锦河村里的不速之客锦河村,隐匿于偏远之地的宁静小山村,宛如被时光遗忘的角落。

如今,村里大多是留守的老年人与年幼的孩童,年轻力壮者纷纷外出谋求生计,部分家庭甚至彻底搬离,平日里村子冷冷清清,唯有过年那半月,才会短暂地热闹起来。

这日,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打破了小山村的静谧。

刘树忠老人瞧见这辆陌生的轿车,心中满是好奇。

轿车停在路边,从车上下来四个年轻人。

刘树忠老人不禁停下脚步,要知道,这村子平日里极少有外乡人到访。

“请问,你们找谁呢?”

刘树忠老人开口问道。

为首的男子赶忙快步走向刘树忠,语气中带着不确定:“你是树忠爷爷吧?”

“不好意思啊,你是谁啊?”

刘树忠诧异问道,男子迅速回忆起那些熟悉的面容。

“爷爷,我是伟仔,你还记得我吗?

我是刘大根的大儿子,我是刘慈伟。”

刘慈伟满含热泪,紧紧握住刘树忠的手。

“大根?

伟仔?”

刘树忠念叨着,眼眶瞬间湿润,“伟仔啊,你都长这么大了,真好!

真好。”

说着,老人不禁抽噎起来,随即又问道:“他们是明明,凤凤和燕燕吗?”

“哪个是凤凤?

哪个是燕燕?

哪个是明明?”

刘树忠用那布满沧桑的手擦拭着泪水。

其他三个年轻人也走上前来。

“爷爷,我是明仔。”

一个年轻帅气、身姿挺拔的小伙子说道。

“爷爷,我是凤凤。”

扎着马尾的年轻女子轻声说道。

“爷爷,我是燕燕。”

年纪最小的女孩子回应道。

刘树忠再也抑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孩子,真的是你们?

我以为我这把老骨头等不到你们回来了。”

刘树忠爷爷激动不已:“我苦命的孩子,爷爷对不起你们,爷爷愧对你们的父亲啊!”

“爷爷,您千万别这么说,当年您够照顾我们家了,这些事,明明和燕燕还小不知道,我和凤凤是把一切看在眼里的。”

刘慈伟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对这个曾经的恩人感激不尽。

“真好,你们个个都好好的。

当初把你们送走实属无奈,我内疚了好多年,可那时我们家也有五六个孩子,家家都困难,实在收留不起你们。”

四兄妹也跟着落泪,老三明明和最小
悦与感慨。

四兄妹,只有最小的燕燕是不记得自己的身世,好在明明和燕燕的养父养母都是好人,在刘慈伟来寻找的时候,大方的让他们相认了。

听燕燕的养母说,燕燕被带回来,不吃不喝,哭闹着要找妈妈,后面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后就不记得之前的事了。

此时的刘慈伟,看着眼前的弟弟妹妹,心中又想起了父母留下的账本。

他深知,偿还债务不仅仅是履行父母的遗愿,更是对当年乡亲们善良与帮助的感恩回馈。

于是,他将想法告知弟弟妹妹,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

四兄妹在老村支书刘树忠的带领下,开始按照账本上的记录,一家一家寻找债主。

每找到一家,他们都会诚恳地说明来意,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而后将欠款如数奉还。

有些债主看到孩子们如此有担当,深受感动,甚至试图拒绝收钱,但四兄妹态度坚决,坚持要完成父母的心愿。

在还钱的过程中,他们还走访了村里的许多地方,回忆着儿时的点点滴滴。

看到村子的变化,他们既感慨又欣慰。

他们深知,如今的自己能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当年乡亲们的帮助与支持。

当他们来到一位已经过世债主的家中时,债主的子女被他们的举动深深打动。

虽然老人已经离世,但这份诚信与感恩的精神,却在两代人之间传承延续。

四兄妹与债主子女交谈许久,分享着当年的故事,彼此都被这份跨越岁月的情谊所感染。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