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坐在轮椅上,安静地看着。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那个……《育儿日记》……”母亲的声音有些干涩,带着试探。
林夕的动作顿了一下。
她转过身,看着母亲:“我已经把它……修复了,数字版的。”
母亲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愧疚,有释然,最终化为平静。
“好。”
一个简单的字,却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疗愈的过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层面的。
她们开始尝试沟通,笨拙地,坦诚地。
谈论过去那些被刻意忽略的伤痛,谈论彼此真实的感受。
争执偶尔还会发生,但处理方式已经截然不同。
没有了声嘶力竭的控制,也没有了沉默的抵抗。
她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学会在分歧中寻找共识。
某天下午,林夕在电脑前忙碌,屏幕上是复杂的代码和虚拟场景构建界面。
母亲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放在她手边。
“在忙什么?”
“一个想法。”
林夕指着屏幕,“我想,我们的经历……或许可以帮助到别人。”
屏幕上,一个初具雏形的虚拟空间正在生成,柔和的光线,宁静的氛围。
“我想开发一款VR游戏。”
林夕眼神亮了起来,“叫《共生之道》。”
母亲的目光落在屏幕上,若有所思。
“帮助那些……像我们一样,在亲子关系里挣扎的家庭。”
林夕继续说道,“让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有机会重新选择,学习如何沟通,如何……共生。”
母亲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点了点头。
“我能……帮上什么忙吗?”
林夕惊讶地抬起头。
母亲的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真:“关于……控制,关于那些错误的想法,我或许……能提供一些‘反面教材’的视角。”
林夕笑了,发自内心地笑了。
“当然,妈。
我们需要你的‘专业’意见。”
《共生之道》的开发过程,成为了母女俩共同的新项目。
林夕负责技术实现,母亲则从亲历者的角度,提供了大量关于情感、心理、沟通障碍的真实反馈。
她们一起设计场景,打磨交互细节,甚至为虚拟角色撰写对话。
母亲会回忆起过去某个具体的争执点,剖析自己当时的想法,然后和林夕讨论,如何在游戏中设置类似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