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张熟悉的全家福:父亲军装笔挺,英姿飒爽;母亲踮着足尖,笑容灿烂;8 岁的他,举着自制的净水器模型,眼中透着童真与好奇。
手机屏幕亮起,显示 2021 年 9 月 15 日,母亲发来的语音带着温暖的烟火气:“你爸从罗布泊带回株骆驼刺,非说要培养成沙漠净化植物。”
刘喆豪翻开《放射性生态学》,手指颤抖着在扉页写下那些如梦似幻的前世记忆,突然,一个熟悉的编号映入眼帘——父亲 19世纪98年借书时用的竟是军队图书证。
晨跑时,刘喆豪像往常一样路过舞蹈学院,悠扬的《天鹅湖》旋律从窗户飘出,他下意识地驻足张望。
透过窗户,他看见母亲正在指导新生,身姿依旧优雅,眼神里满是对舞蹈的热爱。
不远处,一棵梧桐树下,青年军官挺拔的背影静静伫立,那是年轻二十岁的刘建国,作战服口袋里露出半截敦煌采样记录本,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年为了理想与家国默默奋斗的故事。
刘喆豪知道,这是命运给他的第二次机会,也是最后的救赎。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父母的期望与梦想,用知识守护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
此后,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一头扎进实验室。
白天,他与团队成员反复探讨实验方案,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夜晚,他常常独自挑灯夜战,将从不同经历中获得的灵感,一点一点融入到研究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研发出了新型环保材料,这种材料如同神奇的滤网,能高效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让贫瘠的土地重焕生机;他还设计出了智能生态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相结合,可实时追踪濒危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变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毕业答辩会上,刘喆豪身着整洁的制式校服,胸前佩戴着用父母照片精心制成的徽章,那徽章闪耀着温暖的光芒,仿佛父母在与他一同前行。
他身姿挺拔,眼神坚定,站在台上,声情并茂地阐述着自己的研究成果。
台下,导师们频频点头,同学们掌声雷动,那掌声如同激昂的战鼓,为他的奋斗之路奏响了胜利的乐章。
可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他需要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