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从最初的V1.0到现在的V2.0,从那些失败的面试记录到每日的情绪波动图表。
这些看似无用的数据,承载着我这几个月的全部心血和思考。
“都在这里了。”
我点击创建新文档,手指在键盘上敲打,“是时候把它们整理出来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几乎没合眼。
白天我在整理数据,夜晚我在撰写分析。
我把自己的沉浮经历、心路转变,以及每一个方法论的诞生过程都详细记录。
那些情绪曲线图、时间分配饼图,都经过处理,既能说明问题又不会暴露太多个人信息。
“就这样吧。”
第三晚凌晨四点,我揉着酸痛的眼睛,给文章取了个直击痛点的标题:《失业半年,被裁项目经理的我,靠给自己写周报,量化人生走出内卷低谷》。
犹豫片刻后,我选择了某乎作为发布平台,然后点击了发布按钮。
“希望能帮到同样迷茫的人吧。”
我倒在床上,几秒钟就睡着了。
醒来时已是下午,我揉着眼睛打开某乎。
文章数据平平,几十个浏览量,三个赞,一条评论:“有点意思,继续关注。”
“至少有人看了。”
我笑了笑,关上电脑去厨房煮了包泡面。
吃完饭,我又刷新了一下页面,浏览量涨到了三百多。
“不错的开始。”
我想。
晚上十点,我准备睡觉前最后看一眼,差点把手机摔在地上——浏览量突破了五千,评论区炸了,点赞数接近一千。
“这是怎么回事?”
我瞪大眼睛,快速下拉页面。
原来有个大V转发了我的文章,称这是他见过的“最实用的自救指南”。
接着,文章开始在各种职场和自我提升群体中传播。
评论如雪片般飞来:“太强了!
这才是真正的项目管理!
把自己当项目来管理!”
“看完哭了,感觉找到了我迷茫人生的说明书!
那个情绪量化表我已经开始用了!”
“答主,求开课!
多少钱都买!
这套方法太需要了!”
“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努力却没效果了,感谢点醒!”
我的私信箱也被塞爆了,全是咨询和感谢的消息。
有人甚至开始在评论区称呼我为“李老师”。
我坐在电脑前,双手微微发抖。
几个月来,我一直被质疑这套“不务正业”的体系有什么用,连我自己有时都会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