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她一字一顿,清晰无比,“不用你‘帮忙’了。”
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明确地划清界限。
苏晴晴的哭声顿住,难以置信地看着她。
林薇没有再看她一眼,径直走向电梯。
回到宿舍,林薇打开电脑。
愤怒和屈辱过后,是彻骨的寒意和一种终于挣脱束缚的清醒。
够了。
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苏晴晴,你演了这么久,不累吗?
以前是我傻,把你的伪装当真心,把你的算计当巧合。
现在,游戏该结束了。
她开始行动。
首先是那份损坏的设计终稿。
她记起自己开启过某些同步软件的自动备份功能,虽然当时心急火燎没找到最终版,但不代表没有操作痕迹。
她下载了几款专业的数据恢复软件,耐心尝试。
几个小时后,一份残缺的操作日志被恢复出来。
记录显示,在她去洗手间的那几分钟里,有一个短暂的外部设备接入记录,紧接着就是文件的异常读写和损坏标记。
那个接入设备的登录信息,指向的正是苏晴晴常用的那个卡通U盘的设备ID。
虽然不是百分百的直接证据,但结合当时苏晴晴捡起U盘的动作和说辞,真相昭然若揭。
接着,她翻出电脑里一个被遗忘的文件夹,里面存放着各种废弃的设计草稿。
她找到了那份被苏晴晴“建议”放弃的“奇异”项目初版概念图。
将它和苏晴晴“学院杯”获奖作品的电子版并排放在屏幕上。
相似的布局逻辑,雷同的核心元素表达,甚至某些细节线条的处理方式……苏晴晴的作品就像是这个废稿的“精修升级版”。
所谓的“灵感”,不过是巧妙的剽窃。
林薇又打开社交媒体。
她开始仔细回看过去几个月苏晴晴发布或参与互动的内容。
那些看似无意的发言:“薇薇太大气了,有时候细节就容易忽略呢~真羡慕薇薇的天赋,不像我,只能笨鸟先飞。”
“帮薇薇改了个图,希望她能喜欢哈哈(附带一张模糊处理过的、明显是林薇风格的半成品截图)。”
以及在一些匿名设计交流区的帖子下,某些疑似苏晴晴小号的评论,含沙射影地提到“同系的某某虽然有才华但太傲气,不合群某某家境好,对比赛实习什么的都不太上心”。
一条条,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