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姐如母我姑姑出生于六十年代,是家里的老大。
听我爸爸说,在他只有十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家里一下少了一大半的经济来源,他们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
那时候,姑姑十二岁,混了个小学毕业后,帮着奶奶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
等姑姑长到了十八岁,成了年,经人介绍,和大她好几岁的姑父结了婚。
结婚后靠着勤劳忍耐才在姑父家站稳脚跟。
姑父家三兄弟,姑父是家里老大,长兄如父,掌握着绝对话语权。
姑父家庭条件在那时不算差,还在镇上有套老房子,老房子不小,但一大家子老小住在一起就显得拥挤了。
姑父还是镇上小学的音乐老师,虽然收入微薄,但社会地位不低。
姑姑一直没有工作,结婚后在家“相夫教子”,说白了就是侍奉公婆,照顾丈夫和孩子。
姑父那点微薄的收入无法养家,更无法养活孩子。
靠着姑父父母的接济,勉强能够维持家庭开销。
待两个孩子上小学后,姑姑跟着菜市场的老阿姨们学习卖菜,卖菜有了经济来源,终于一路把两个孩子送进了大学校门。
虽然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姑姑,但姑父掌握着家庭话语权。
姑姑这个女儿,很孝顺,出嫁后想支助娘家,姑父两个字:不行。
明面上就打住了,但私下里姑姑还是时不时接济娘家的弟弟妹妹们。
2 拆迁风波后来,姑父的父母去世,三兄弟要分家,为了父母留下的老房子大打出手,姑父作为老大,得到了父母的老房子,给两个弟弟各三千元,了结了这件事。
兄弟间有了嫌隙,基本也不再来往。
姑姑娘家这边,几个弟弟妹妹都长大了,开始工作赚钱,不再需要姑姑的接济,还能时不时的给外甥们拿点零花钱,姑姑在姑父面前抬了点头,觉得终于苦尽甘来。
姑姑卖菜攒下了钱,不用接济娘家后,把攒下的钱用来投资,钱生钱,在城里买了一套房,一家子都搬到了城里的房子住。
镇上的房子就搁置在那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镇上要拆迁一个区域的老房子来整体打造,姑父父母留下的那套老房子被划在了拆迁区域内。
姑父得知消息后,很高兴,他父母留下的那套老房子面积挺大,拆迁后能得到不少拆迁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