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离开,于是我们一家还是留在这里。
这时候的户籍制度还不够完善,又因为是偏远落后地区,所以我的年龄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妥善处理。
我不像同龄人一样去上学,也不接受特殊教育,该接受的教育已经在前十六年接受完了,于是我开始专注于对中国历史以及文化的研究,就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又度过了十六年。
这年我二十二岁。
外面的世界已经日新月异,村里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去,同年这里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神秘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成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的一大亮点,其中不乏一些这方面的学者专程前来探索研究。
也是在这一年,我由于工作需要开始长时间滞留在城市里,父亲为了照顾我也跟着搬了上来。
闲来无聊时,我常在父亲的陪伴下来到图书馆,虽然看不了书,但只在人少的地方静静坐着,听一下午耳机里的书也是好的,面前摆着纸笔,偶尔写写画画倒也不算太突兀。
近几年来了城市里倒越来越热衷于往人多的地方跑,实在是社会发展的太快,自己能接触和了解到的却太少。
只有这样才能在心里安慰自己,至少没和社会脱节。
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位志趣相投的少年,说是认识,也只是交谈过几次,连名字都说不上来。
照他的话来说,我们都很喜欢坐在人少的角落里读书,他早看出我是个盲人。
恰逢有次我离开时忘了拿手机,他看到桌面上的手机后追了出来。
“等一下,你的手机忘了拿。”
他跑得急,声音带着些喘气。
最开始我没注意,直到他追上我后轻轻侧身拦住了去路。
身旁扶着我的父亲见状,很快反应过来,接过手机后连声道谢,还说要请他吃饭。
我总觉得他的声音有些耳熟,可始终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
从那之后,我记住了他的声音。
而他常常关照我,总是能很好的把握分寸,贴心的恰到好处,不会引起我的反感,是个极有修养的人。
一来二去我们总算有些熟了,偶尔也会在离开图书馆后特意停下交谈几分钟。
我们志趣相投,总是能聊到一起去,他的见识很广,有时听他讲话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
后来才知道他今年16岁,这令我有些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