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日没夜地泡在系统后台。
就在一个深夜,对着密密麻麻的后台日志,我的眼睛几乎要看瞎了的时候,一个微小的“毛刺”跳了出来。
在VR事件发生前的几周内,有一个IP地址,伪装成系统自动维护程序,对AI婚配数据库的核心匹配参数,进行过异常高频的“只读”访问。
这本身不算特别奇怪,也许是某个调试进程。
但真正让我心脏漏跳一拍的是,这些访问的操作时间戳,与系统标准自动化日志记录的时间,存在极其微小的、纳秒级的偏差!
这种偏差,就像是指纹一样独特。
自动程序的操作是毫秒级同步,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纳秒级的延迟或提前。
除非……除非是有人在手动操作,并且用了极高的技术手段,试图模拟自动程序来掩盖痕迹!
这个IP地址被层层伪装,最终指向……陈峰部门的一台“备用”测试服务器。
我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
如果不是我对这套系统的底层架构熟悉到了骨子里,对每一个数据流向都了如指掌,这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偏差,绝对会被当成正常的系统抖动而被忽略。
手法太高明了,高明得令人心头发冷。
几乎是同时,陈峰和苏晴也开始变得“积极”起来,但方式却更加隐蔽。
陈峰不再像以前那样,偶尔会旁敲侧击地向我索要一些敏感数据。
他换了一种方式,变得非常“专业”和“体谅”。
他会以“项目协同开发需要”、“评估新技术与现有系统兼容性”为借口,请求我开放某些项目数据库的“只读权限”。
这些数据库看似与核心业务关联不大,但里面包含着用户行为模式、潜在市场分布等侧面信息。
而苏晴,则在与江哲看似逐渐缓和的夫妻关系聊天中,“无意间”提及了公司最近正在评估的一个“风险较高”的海外投资项目。
她会用一种很崇拜的语气问江哲对这个项目的看法,试探他对风险的容忍度,以及公司打算投入多少资金。
这些试探,单独看,都合情合理。
一个技术骨干关心项目协同,一个“贤内助”关心丈夫的事业和投资。
但结合那个诡异的访问日志,这些过于“专业”和“巧合”的举动,像一根根冰冷的针,扎在我的心上。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