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方,“为了那些虚幻的身份、地位、财富,你践踏了别人的生命,也扭曲了自己的人生。
你回头看看,从你那个贫寒的童年走到今天,你付出了多少努力?
可最终,你却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值得吗?”
李伟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他不再辩解,不再伪装,如同一个被抽去脊梁的木偶,瘫坐在椅子上,断断续续地,承认了自己与张兰的争执、失手杀人、以及后续一系列掩盖罪行的全部过程。
他的声音干涩而绝望,与他平日里那自信优雅的谈吐判若两人。
他甚至语无伦次地提到了那个因送礼失败而失业的父亲,提到了他对贫穷的极度恐惧……(六) 尾声:尘埃落定之后阳光像打翻的显影液,刺眼地照在警局门口。
李伟被两名警察押解出来,戴着手铐,低着头,昔日的光鲜亮丽荡然无存,只剩下囚徒的狼狈。
媒体的长枪短炮蜂拥而上,快门声、闪光灯、记者们尖锐的提问交织在一起。
“李先生,听说王家已经正式对外宣布解除婚约,您对王小姐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个话筒几乎戳到他脸上。
他猛地抬头,眼神空洞。
阳光下,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雨夜,茶几上那个黑色的杯子反射出的冰冷光芒。
那一刻,他似乎才真正明白,从他第一次端着精心调制的咖啡,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接近王梓萌的那一刻起,这个承载着他勃勃野心和阶级幻想的容器,就注定要被更黑暗、更沉重的东西所填满——那是洗刷不净的罪孽。
这起案件迅速成为全城热议的焦点。
报纸、电视、网络……铺天盖地的报道分析着这起悲剧。
社交媒体上更是喧嚣一片,“#寒门贵子现形记#”、“#凤凰男为入豪门杀人#”、“#设计师的双面人生#”等标签迅速占领热搜。
无数匿名的键盘侠们,用最刻薄的语言解构着李伟的野心、张兰的悲剧以及所谓的阶级鸿沟。
甚至有人翻出了张兰生前疑似使用抗抑郁药、搜索敲诈后果的“证据”,发出“#死者也不是省油的灯#”、“#完美受害者不存在#”的杂音,将一场复杂的人性悲剧,简化为一场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和网络狂欢。
……数年后,铁窗之内。
监狱的公共活动室里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