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夜里在仓库打地铺。
有次暴雨冲垮仓库,她们抢救出的布料堆在马路上,林晚秋踩着积水大喊:“这些料子能做三百件风衣!”
路过的货车司机停下车,帮她们把布料搬到安全地带。
后来这个司机成了她们的物流合作伙伴。
11 缝纫机上的星光1990年,林晚秋的服装公司在红T时尚创意街区挂牌。
开业典礼上,她特意请回当年的车间主任。
老人摸着数控裁床直摇头:“当年训你最狠,没想到你把厂子带出了泥沼。”
林晚秋笑了,眼角的细纹里藏着二十年的月光:“您教我‘手稳心狠’,我却学会了用针尖绣出春天。”
如今她的办公室里,还摆着那台母亲留下的蝴蝶牌缝纫机。
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设计师去鄂西山区,在扶贫车间教留守妇女做苗绣改良时装。
有次直播带货,她穿着自己设计的改良旗袍,对着镜头展示袖口的盘扣:“这叫‘锦上添花’,就像咱们服装厂的姐妹们,总能在破茧处开出花来。”
林晚秋在汉派服装博物馆捐赠了三件展品:一件带着蝴蝶创可贴的旧工服,一本画满设计草图的《上海时装》,还有她母亲留下的樟木箱。
馆长问她有什么想说的,她指着箱子上的铜锁:“这里面锁着两代人的翅膀,现在终于能飞了。”
后来有人问起她成功的秘诀,林晚秋总会想起1995年那个暴雨夜。
当时她蹲在仓库门口,借着应急灯的光缝补被水泡坏的西装,针脚在布料上蜿蜒,像极了长江水在月光下的纹路。
“哪有什么秘诀,”她摩挲着食指上的茧,“不过是把每根线头都当成生命线来缝。”
及防。
林晚秋带着几个姑娘连夜打版,缝纫机的灯光映着她们年轻的脸。
当第一批绣着玉兰花的女裤摆上百货公司柜台,三天就卖断了货。
经理夫人再来时,手里的订单多了个零,她笑着说:“林厂长,该给你们厂换电动缝纫机了。”
12 重逢在展销会1991年秋,市工业品展销会开幕。
林晚秋穿着自己设计的米色风衣,站在“晚秋制衣”的展台前,身后是一排锃亮的电动缝纫机。
玻璃展柜里,最新款的女式套装领口别着玉兰花胸针,那是她特意让郊区的绣娘用真丝线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