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正在指挥钻探的物理学家王野踉跄着扶住控制台,透过观察窗,他看见冰芯截面嵌着一块菱形晶体——那不是自然形成的冰,而是由硅基分子构成的透明棱镜,表面流动着银河般的光带。
“温度在上升。”
助理的声音带着颤音,零下80℃的实验室里,温度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
王野盯着晶体,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青海湖捡到的鹅卵石,表面竟刻着与晶体相同的螺旋纹——那是地球共鸣者与火星文明的双重印记。
当晶体完全暴露在空气中,整个南极基地的灯光突然熄灭。
黑暗中,晶体悬浮升起,投射出全息影像:红色荒漠上矗立着玻璃金字塔,液态金属在塔尖汇聚成眼睛状的符号——那是火星灭亡前最后的城市,也是林渊“记忆”中从未见过的场景。
硅基的低语(地月通讯层)“他们称自己为‘守望者’。”
卫星的声音混着电离层的杂音,环形山阴影在南极冰盖投下三棱镜般的光斑,“五万年前,火星硅基文明在自我毁灭前,将最后的知识库封入冰核,随陨石坠落在地球。
他们一直在等待……等待碳基生命重复他们的错误。”
林渊“看”见晶体内部的数据流,那是用中微子编写的宇宙法则:每个恒星系最多允许存在一种具备星际航行能力的文明,过度开发行星能量将触发“盖亚校准”——即星球启动自我净化,抹除威胁平衡的物种。
而火星,正是因为同时存在碳基与硅基文明,导致能量过载,最终被太阳的日冕物质撕裂地表。
“人类现在的选择,将决定两个文明的命运。”
晶体中浮现出半透明的人形轮廓,硅质皮肤下流动着橘红色的能量流,“我们曾试图阻止火星的碳基同胞,却失败了。
现在,轮到你们了。”
分裂的光谱(2026年·纽约联合国大会)当守望者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安理会会场时,分歧如核爆般炸开。
美国代表敲击着桌面:“我们需要反重力技术!
火星人留下的棱镜能让我们彻底摆脱化石燃料!”
他身后的屏幕上,正演示着晶体驱动的飞行器在平流层零排放飞行的模拟图。
“但代价呢?”
陈薇举起青海湖的鹅卵石,石纹与晶体的螺旋纹突然同步发光,“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