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我: “苏晴,认清现实吧,你离开我什么都不是。”
这些画面,随着节目的播出,被一一印证,或者说,被“表演”出来。
网络上的嘲讽和谩骂,像雪花一样密集。
火力几乎全部集中在我身上。
骂我倒贴,骂我活该,骂我自作自受,把“卑微”的标签死死钉在我额头。
偶尔有零星的声音指责陆哲“太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太强”,但很快就被淹没在对我铺天盖地的攻击中。
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黑红,也是红。
镜头捕捉不到的角落,比如此刻,在节目组收工后的保姆车里。
我面无表情地刷着手机,看着那些不堪入目的评论,眼神没有一丝波澜。
陆哲坐在我对面,享受着助理的按摩,得意地看着飞涨的热搜词条。
“效果不错,”他抬了抬下巴,“照这样下去,我们很快就能接到顶级资源了。”
我扯了扯嘴角,算是回应。
心里却在冷静地计算着。
计算着舆论的发酵程度,计算着陆哲放松警惕的时机,计算着我手中握有的底牌,哪一张该先出,哪一张,要留到最后,给他致命一击。
这场戏,我必须演下去。
直到,我亲手撕碎这虚伪的一切。
节目进程过半,我和陆哲的“怨偶”形象深入人心。
导演组嫌热度不够,又安排了一场夫妻协作任务——户外露营,搭建帐篷,准备晚餐。
镜头下,陆哲理所当然地当起了总指挥。
“苏晴,地钉拿过来,不是那个,是长的!”
“你怎么这么慢?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算了,我自己来。”
他将所有稍微复杂些的步骤都揽在自己身上,然后对着镜头展示他所谓的“动手能力”。
晚餐时,烤肉的火候稍微没掌握好,边缘有些焦。
他立刻放下筷子,皱紧眉头。
“跟你说了要注意火候,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能指望你做什么?”
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的收音麦克风捕捉到。
弹幕又是一阵腥风血雨,夹杂着零星的质疑。
“虽然苏晴是有点笨手笨脚,但陆哲这语气也太冲了吧?”
“窒息了,这日子怎么过下来的?”
真正的引爆点,发生在一次深夜访谈环节。
节目组打着“回顾七年,展望未来”的旗号,试图挖掘更深层的情感。
陆哲坐在我对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