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如同一道晴天霹雳,让苏轼惊愕不已。
在颍州的驿亭中,叔侄二人相对而坐,棋盘摆在他们面前,棋子已经落了不少。
章惇落子的动作干脆利落,每一步都像是刀劈斧砍一般,带着一股决然和果断。
“新政当雷厉风行!”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决心。
然而,与他的决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章衡。
只见章衡缓缓地将手中的棋子放回棋盒,然后轻轻地推了一下棋盘,站起身来。
“叔父,您可知道郑州那四千顷牧地,今年的麦浪是怎样的景象吗?”
他的话语平静,但却带着一丝让人无法忽视的凝重。
在 1099 年的秋天,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这最后的时刻,他决定将自己一生所写的诗稿全部付之一炬,只留下了那部尚未完成的《编年通载》的初稿。
这部初稿的扉页上,他用苍劲有力的笔迹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史家当录生民泪,不记琼林宴上杯。”
这句话仿佛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对历史写作的一种坚持和信念。
他一生都致力于记录历史,关注民生疾苦。
他认为,历史学家的责任不仅仅是记录那些宫廷盛宴和达官贵人的生活,更应该关注普通百姓的苦难和泪水。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让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和挣扎。
然而,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
他的诗稿虽然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但却因为不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而被忽视。
临终前,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可能不会在他有生之年得到广泛的认可。
但他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将那部《编年通载》的初稿保存下来,希望有朝一日,它能够被后人发现,成为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资料。
当火焰吞噬了他的诗稿,他的生命也随之消逝。
但他留下的那句话,却如同夜空中的一颗明星,照亮了历史的长河,提醒着后人,历史的真相不仅仅存在于宫廷的盛宴和琼林宴上的酒杯之中,更存在于人民的泪水和苦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