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战国七雄中本就实力弱小的国家,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犹如风雨中的残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韩桓惠王整日忧心忡忡,苦思冥想如何才能阻挡秦国东伐的脚步。
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际,一个看似绝妙的计策在韩国朝堂上被提出 ——“疲秦之计”。
韩国君臣认为,秦国之所以强大,除了军事力量雄厚外,还得益于其关中地区相对发达的农业。
如果能让秦国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一项巨大的工程中,使其无暇顾及东伐,韩国便能获得喘息之机。
而水利工程,无疑是消耗巨大的项目。
于是,韩国派出了本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让他以间谍的身份前往秦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一条从泾水到洛水的大型灌溉渠。
郑国肩负着韩国的秘密使命,来到了秦国。
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稍有不慎,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整个韩国。
然而,为了国家的安危,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片充满危险的土地。
郑国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水利知识和出色的口才,成功地见到了秦王嬴政。
在秦王面前,他滔滔不绝地阐述着修建灌溉渠的诸多好处:这条渠一旦建成,不仅能灌溉关中大片的盐碱地,使其变为肥沃的良田,增加秦国的粮食产量,还能改善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这将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秦王嬴政本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宏伟的战略眼光,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划。
他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改善关中地区的水利设施。
郑国的建议,恰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嬴政听后,不禁眼前一亮,心中对这个来自韩国的水利专家充满了赞赏。
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采纳郑国的建议,并任命郑国为总工程师,负责主持修建这条灌溉渠。
得到秦王的信任后,郑国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的筹备和建设中。
他带领着秦国的工匠和民夫,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地奔波在泾水与洛水之间。
他们勘测地形、规划渠道走向、制定施工方案,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细致,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郑国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工程顺利地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