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默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出《夜莺》的节奏,突然苦笑:“她不该威胁我的……那些比赛黑幕曝光的话,我这辈子就完了。”
“所以你用她最爱的音乐杀了她。”
陆沉合上档案,“讽刺的是,正是你对‘完美犯罪’的偏执留下了破绽——音乐从不说谎。”
第六章:教师的完美犯罪审讯室的灯光刺眼,陆沉将一叠文件推到周默面前。
“解释一下,”他敲了敲最上方的乐谱扫描件,“为什么林千雪的录音里会有你的声纹?”
周默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节奏与《夜莺》的104BPM完全一致。
他沉默许久,终于开口:“你们既然查到了这一步,应该明白——音乐从不说谎。”
陆沉打开投影仪,屏幕上逐帧展示案件的关键节点:1. 18:15:林千雪在工作室录制《夜莺》,周默要求她以104BPM弹奏(原曲92BPM),并暗中开启倒录功能。
2. 18:30:周默借口“网络故障”离开网课,潜入公寓。
趁林千雪不备,用钢琴旁的青铜摆件猛击其后脑。
3. 18:40:他将尸体摆放在钢琴前,手指按在C大调和弦上,随后将变速处理后的录音导入智能钢琴系统,设定22:30自动播放。
4. 18:50:他在琴键、节拍器上留下林千雪的指纹,又撒下杭州温室的桂花花瓣,伪造“她曾去过音乐学院”的假象。
5. 19:00:他删除手机中的音频编辑记录,返回网课,利用“逆行旋律”理论让学生作证他“全程授课”。
“你的计划很完美,”陆沉冷声道,“但犯了三个错误。”
陆沉逐一列出证据:1. 生物钟矛盾:林千雪的智能手表数据显示,她通常在18:00吃晚餐,但胃内无食物残留——证明她在18:30前被杀,根本来不及进食。
2. 音频指纹:变速录音中,背景音捕捉到周默说“再弹一遍”的微弱人声,声纹比对完全匹配。
3. 乐谱密码:被撕毁的第三页背面,林千雪用铅笔写下“104-92-116”时,笔压透到前一页——刑侦技术还原出她原本写的是“周默篡改大赛录音”。
周默突然笑了:“你们以为我只是为了掩盖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