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十平米。
光线有些昏暗,只有一扇朝南的小窗透进些许天光,勉强勾勒出屋内的轮廓。
靠墙是顶天立地的旧木书架,上面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旧书。
书脊朝外,颜色深浅不一,大多是竖排版的线装书,也有一些泛黄的平装书和旧杂志。
书架前随意堆放着几摞书,仿佛主人刚刚离开。
屋子中央是一张宽大的旧木柜台,柜台上放着一个老式算盘、一个笔筒(里面插着几支毛笔)、一方砚台(墨迹未干),还有一盏蒙尘的铜油灯。
柜台后面是一把藤编的摇椅,椅面上铺着一块洗得发白的蓝印花布垫子。
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在窗户透进的光柱中缓缓舞动。
整个书店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陈默慢慢走进去,脚步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他伸手拂去一个书架上的灰尘,指尖触碰到那些或粗糙或光滑的书脊,传来一种奇异的温润感。
他随手抽出一本线装书,封面已经磨损,只能隐约看到“唐诗”二字。
翻开内页,纸张泛黄发脆,上面是隽秀的毛笔小楷,字里行间似乎还残留着书写者的气息。
他环顾四周,目光落在柜台后的墙壁上。
那里挂着一幅裱起来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一位清瘦的老人,穿着长衫,戴着圆框眼镜,坐在一把类似的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本书,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
照片下方有一行小字:“陈书海,摄于一九八零年”。
这就是那位素未谋面的叔公吗?
陈默凝视着照片,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
这位老人,一辈子守着这家小小的书店,与这些无声的书籍为伴,度过了怎样的岁月?
他在藤摇椅上坐下,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他闭上眼睛,仿佛能感受到叔公残留在这里的气息,感受到这家书店所沉淀的漫长时光。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工作的压力,只有宁静、书香和一种被岁月温柔包裹的感觉。
他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没有急着离开,也没有去考虑如何处置这家书店。
他像一个闯入者,又像一个迟来的继承人,开始小心翼翼地探索这个属于叔公陈书海的世界。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打扫。
书店积了厚厚的灰尘,显然已经有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