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雀跃还没完全平息,一个更大的喧嚣就在校园论坛和各个微信群里炸开了锅——“食堂泼饭”事件。
起因是有人在食堂因为排队拥挤,起了争执,其中一方直接将满满一盘饭菜扣在了另一人头上。
视频被好事者拍下发到网上,瞬间引爆了讨论。
指责、站队、谩骂……各种声音甚嚣尘上。
我刷着手机,看着那些激烈的言辞,心里却异常平静。
脑子里浮现的,是平时在食堂观察到的景象:打饭窗口永远排着的长龙、同学们脸上或焦急或疲惫的表情、偶尔因为插队或菜量问题爆发的小摩擦……这些被忽略的日常细节,此刻似乎都和那盘被泼掉的饭菜联系了起来。
一个念头突然闯入脑海。
“我想写写这个。”
我对正在旁边P图的沈茹说。
沈茹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食堂泼饭?
这热点是够热,但容易写成站队撕逼文,没意思。”
“不,”我摇摇头,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我想写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为什么会这样?
是压力?
是焦虑?
还是我们缺少一个合理的情绪出口?”
这个想法让我有些兴奋,甚至盖过了对自身文笔的担忧。
我开始搜集资料,翻看论坛里的各种评论,甚至鼓起勇气采访了几个目睹事件的同学。
当天晚上,我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对着电脑屏幕,第一次不是为了模仿谁,也不是为了宣泄个人情绪,而是想认真地分析一个现象。
我写得很投入,把观察到的细节、同学的匿名讲述、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都融入了进去。
写到情绪积压的部分,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拥挤嘈杂的食堂,感受着那种无处排解的烦躁。
“王昊,能不能帮我找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的数据?”
我给王昊发了条消息。
他很快回复:“稍等。”
几分钟后,几个权威报告的链接发了过来。
有了数据的支撑,我的论点更加清晰。
我几乎是熬了一个通宵,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时,才敲下了最后一个句号。
文章标题,我定为:《“泼饭”背后:被忽视的校园情绪出口与压力》。
检查了几遍,我把稿子发给了工作室负责人,心里七上八下。
没想到,这次负责人的回复很快,只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