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飞船,“他说你的‘柔性光能膜’像给机械装上了会呼吸的皮肤。”
林逸看着她眼下淡淡的青色,想起三年前在机场求婚时,她睫毛上凝着的雪花。
“实验室刚和剑桥艺术学院签约,”他转动镜头,让她看见墙上新挂的合作企划——用光伏材料还原她毕业创作《四季交响》,“他们说,要让会发电的樱花在伦敦春天绽放。”
网络忽然卡顿,苏瑶的笑容碎成像素点。
林逸对着静止的画面数她无名指上的婚戒反光,直到她的声音混着电流声传来:“下周末的行业交流会,我终于能来看你的光伏艺术展了。”
她身后传来同事的轻笑,“主编说,这次出差算‘学术联姻考察’。”
希思罗机场的到达厅,林逸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西装内袋的速写本——里面夹着苏瑶从北京寄来的银杏叶,叶脉上用金粉写着“重逢日”。
当穿藏青色风衣的苏瑶推着行李箱出现,他看见她颈间戴着那枚鸢尾银链,吊坠在灯光下折射出彩虹,像极了他们初遇时彩色气球的光影。
“瘦了。”
苏瑶的手掌贴上他的脸颊,带着北京春日的微寒,却在触到他时迅速变暖。
她递过牛皮纸袋,里面是熬好的雪梨膏,瓶身贴着她手绘的小太阳:“实验室的英国同事说你像‘住在数据里的幽灵’。”
他们在光伏艺术展的筹备现场重逢。
巨大的LED屏上,苏瑶的《晨露》被转化为动态光能装置,白鹭羽毛上的露珠每凝结一颗,就为展厅供电十秒。
“当科技学会写诗,”林逸握住她沾着颜料的手,带她触摸会呼吸的光伏膜,“每一寸光都有了故事。”
行业交流会的闭幕酒会上,苏瑶的策划案《光的协奏曲:科技×艺术绘本计划》获得国际出版创新奖。
她在获奖感言中举起林逸送的青瓷茶杯:“七年前,有个男生在校园文化节说,我的画该让更多人看见。
如今我们终于明白,所谓梦想,就是带着彼此的光,去更远的地方发光。”
掌声中,林逸看见她无名指的婚戒与展台上的光伏装置交相辉映。
远处,他们共同设计的“时差恋人”互动装置正在启动——伦敦的雾与北京的雪在光影中相遇,化作漫天飞舞的虚拟樱花。
他忽然想起在青岚山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