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这次不同,我不再是那个等待机会的应聘者,而是一个掌握主动权的归来者。
9凭借着前世的记忆和对这家公司的深刻了解,我在面试中几乎是“降维打击”。
所有他们以往隐而不宣、推来推去的问题,我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连带着顺便抛出了几个前世积攒下来的“解决方案”。
一句句直击要害,句句刀刀见骨,面试的领导几次想插话都被我精准封住,嘴角都快压不住了——那神情,就像是被人读心了又不得不点头。
而更讽刺的是,坐在我对面的几位正是前世那几个“点头说满意、转身却签下辞退”的领导。
这次,他们没有再给我二面。
当天下午,HR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语气里罕见地带着一丝“主动”:“江先生,恭喜您通过面试,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Offer。”
我点头微笑,回了句:“我也有一点小小的要求。”
我提出了试用期考核指标协议。
用白纸黑字明确考核内容,不再给任何人留下“主观评价”的空间。
HR有些犹豫,随即请示了面试部门的领导,没想到对方立刻答应了:“可以,签吧。”
这一次,我顺利入职,甚至比前世还提前了半个月。
凭借对公司流程、部门运作、关键人物性格等种种细节的熟知,我迅速打开局面。
项目推进得节奏分明、有声有色,连平时不怎么夸人的老领导都多次点名表扬。
团队气氛也很好,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合作流畅,几乎让我产生了错觉:是不是这一次,命运真的不同了?
直到那个熟悉的节点悄然临近——那个,在前世我被无预警“劝退”的时间。
项目结束了,我开始察觉出些微的不对劲。
领导看我的眼神,变了。
语气不再是认可,而是挑剔;态度不再是信任,而是冷淡。
虽然有考核协议护体,他不能再用“能力不足”作为借口,但他开始变着花样挑毛病——报表字体不统一、PPT模板太普通、说话没笑容、甚至走路太快、午休吃饭不合群……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可我心里清楚得很,他只是不方便“明说”,而已。
终于,到了月初。
领导带着一个新人走进了办公室,笑着介绍说:“大家认识一下,这是咱们部门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