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黑赶到竖井旁,看见艾尼大叔正和几个年轻人用柳树枝绑扎淤堵的渠段。
他冲我招手:“来搭把手,老法子治新毛病。”
柳树枝在他手里编成网状,塞进暗渠的瞬间,我突然想起贵州孩子用竹篾加固水渠的场景——原来所有土地的智慧,都是用当地的筋骨在岁月里打结。
当星链系统新增“坎儿井工分”的第二天,艾尼大叔的修复视频在全球旱区爆火。
埃及的用户发来尼罗河灌溉渠的维护经验,新疆的孩子们则跟着大叔学认桃叶的脉络。
他戴着维族花帽对着镜头笑,身后的坎儿井竖井旁,新栽的无花果树正用星链兑换的有机肥茁壮成长。
秋分那天,艾尼大叔的坎儿井迎来首次数字分红。
他用攒下的工分换了台太阳能水泵,却坚持把水泵安装在老坎儿井的下游:“新水老水都是天山的血,别让机器断了地脉。”
当清澈的雪水流进葡萄园,他突然塞给我一串白葡萄:“尝尝,比你们的数据流甜。”
葡萄在舌尖爆浆时,我想起老校长的背篓、老吴叔的沙棘,还有阿朵的吊脚楼。
原来善意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就像坎儿井的暗渠与星链的光伏板,一个在地下潜行,一个在天上追光,却共同滋养着同一片土地。
离开吐鲁番时,艾尼大叔往我包里塞了包坎儿井的沙土,牛皮纸上画着简易的桃叶监测图。
车转过火焰山,回头看见他正在教孙子用星链手环记录坎儿井的水流声,花帽上的星链LOGO补丁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像极了暗渠里偶尔掠过的、来自天山的星光。
手机震动,陈小雨发来消息:“新疆的‘桃叶工分’视频被翻译成十二种语言了,有个埃及的老爷爷说,他爷爷的尼罗河灌溉渠也想上个镜。”
我笑了,在备忘录里记下:下一站,去尼罗河畔听古老灌溉渠的故事——那里的水流,一定也藏着属于自己的、与星星对话的密码。
暮色漫过戈壁,星链节点的微光与坎儿井的排水口遥相辉映。
我摸着口袋里的沙土,突然明白,善意不该是强行架设的桥梁,而是像坎儿井的暗渠,顺着地势蜿蜒,让每个弯腰取水的人,都能从倒影里看见,自己与星星重叠的模样。
第十八章:尼罗涟漪开罗的夏夜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