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做,孩子怎么办?
难道要输在起跑线上吗?”
福祖试图反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在这种群体性的焦虑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依旧充斥着各种补习班的广告,孩子们依旧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挣扎。
福祖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无奈。
他意识到,自己虽然在家庭内部做出了改变,可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扭曲认知,却如同顽固的痼疾,难以轻易治愈。
李想在绘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他的作品开始在一些小型画展上展出,渐渐有了一些名气。
可福祖却发现,即便如此,当人们谈及李想时,依旧会不自觉地拿他和那些考上名校的孩子作比较,仿佛只有考上名校才是真正的成功。
福祖深知,要改变这种现状并非一己之力可以做到。
但他并未放弃,他开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和李想的故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虽然回应者依旧寥寥,可每一次收到那些感同身受的私信,福祖都觉得自己的坚持有了意义。
在这看似无解的社会教育迷局中,福祖如同一个孤独的行者,怀揣着微弱的希望,试图为后来者照亮一条不一样的路,哪怕这条路上,布满了旁人的不解与质疑。
福祖在网络上分享的故事,起初如同一粒石子投入浩瀚大海,只泛起了几圈微小的涟漪。
但随着时间推移,竟慢慢吸引了一些志同道合之人的关注。
这些人里,有同样在教育漩涡中挣扎过的家长,也有一些关注教育改革的学者。
他们与福祖交流,分享各自的经历与见解,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群体。
福祖从这些交流中汲取力量,越发坚定地想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他和群体里的成员们商议,决定组织一系列公益性质的教育讲座,主题便是“挣脱教育枷锁,寻找孩子真正的成长之路”。
他们四处奔走,联系场地、邀请嘉宾,过程艰辛异常。
许多场地负责人一听说是讨论这种“离经叛道”的教育理念,纷纷拒绝。
但他们并未气馁。
终于,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第一场讲座得以举办。
讲座当天,来的人比想象中要多。
家长们带着疑惑与好奇走进会场。
福祖站在台上,略显紧张地讲述着自己和李想的经历,那些曾经的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