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陈默周曼笙的其他类型小说《迟来的回响陈默周曼笙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红火的阿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那几个字力透纸背,可眼前这封信,分明是陈默的笔迹,那个“笙”字的最后一笔,永远带着向右上挑的熟悉弧度,恰似他笑时扬起的嘴角。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将整个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周曼笙抱着两半昆仑玉,蜷缩在藤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茶几上的台历停在2023年12月24日,社区通知栏里,夹着林小夏昨天送来的防滑垫领取单。她的目光缓缓落在日历上的红圈处,思绪再次飘远,陈默曾说过,纳木错的雪,会在每年冬至前后变得像糖霜一样细腻,“就像你冲的茉莉花茶,浮着一层白白的雾。”曾经的甜蜜话语,此刻却如同一把尖锐的刀,直直刺进她的心窝,让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凌晨三点,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沉睡,万籁俱寂。巷口的邮筒在风雪中矗...
《迟来的回响陈默周曼笙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那几个字力透纸背,可眼前这封信,分明是陈默的笔迹,那个 “笙” 字的最后一笔,永远带着向右上挑的熟悉弧度,恰似他笑时扬起的嘴角。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将整个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
周曼笙抱着两半昆仑玉,蜷缩在藤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
茶几上的台历停在 2023 年 12 月 24 日,社区通知栏里,夹着林小夏昨天送来的防滑垫领取单。
她的目光缓缓落在日历上的红圈处,思绪再次飘远,陈默曾说过,纳木错的雪,会在每年冬至前后变得像糖霜一样细腻,“就像你冲的茉莉花茶,浮着一层白白的雾。”
曾经的甜蜜话语,此刻却如同一把尖锐的刀,直直刺进她的心窝,让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无奈。
凌晨三点,整个世界仿佛陷入了沉睡,万籁俱寂。
巷口的邮筒在风雪中矗立着,宛如一位忠诚的哨兵,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周曼笙裹紧大衣,缓缓走向邮筒,将蓝信封重新投入邮箱。
金属投递口发出空洞的回响,在这寂静的夜里久久回荡。
转身的瞬间,她不经意间瞥见自己的影子被路灯拉得老长,而在旁边,还有一道较浅的影子,脚尖朝向巷口,那模样,像是某人刚刚转身离开,可在这冰天雪地的深夜,除了她,又怎会有其他人在此停留?
这道神秘的影子,究竟是谁留下的?
又意味着什么?
第二章:镜像裂痕清晨的阳光,试图穿透厚重的云层,洒下几缕微弱的光芒。
“周老师,这是新到的防滑垫。”
林小夏清脆的声音隔着防盗门传来,伴随着运动鞋在台阶上快速摩擦发出的声响。
周曼笙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打开了门。
扑面而来的,除了清晨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雪花,还有林小夏鞋底沾着的铁锈色泥点。
那些泥点落在玄关的地板上,瞬间洇出不规则的圆形,犹如一个个神秘的符号,勾起了周曼笙深埋心底的回忆。
“谢谢。”
周曼笙轻声说道,接过防滑垫的同时,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凝在那滩泥渍上。
1975 年那个自称陈默同事的男人,裤脚沾着的正是这种颜色的泥。
后来,她在地质杂志上查阅资料时得知,那是青藏高
第一章:冰封信物“啪嗒 ——” 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突兀,那把铜钥匙第五次从她颤抖干枯的掌心滑落,坠落在冰冷的台阶上。
这一瞬,她的思绪仿若被一道无形的力量拉扯,瞬间回到了四十八岁前的那个春日。
那时的她,身着月白色的确良衬衫,领口别着陈默亲手为她戴上的茉莉胸针,满心欢喜地走进邮电局。
然而,当她看到电报上 “任务延期,勿念” 那几个字时,整个世界仿佛瞬间崩塌,她的心也如坠冰窟,在那短短几个字里,她仿佛弄丢了整个炽热的夏天,此后的日子,便陷入了无尽的等待与孤寂之中。
夜幕低垂,雪粒子仿若无数细密的霰弹,持续不断地打在老旧的防盗网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好似在低语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周曼笙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羊绒围巾,那围巾摩挲着她的脸颊,带来些许暖意,却也难以驱散心底深处弥漫的寒意。
她缓缓抬眸,望向眼前这七十三级台阶,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她不知走过了多少回,每一级台阶的转角处,都有一处被岁月无情磨平的缺口,就像被时光这个贪婪的巨兽咬过的牙印,见证着漫长岁月的侵蚀。
今晚的风,仿佛比往昔更加凛冽,似锋利的刀刃,呼啸着席卷而来,卷动着巷口那棵老银杏树的枯枝。
在昏黄的路灯映照下,枯枝的影子在地面上肆意伸展,宛如一张错综复杂的蛛网,将她困于其中,无处可逃。
就在她俯身去捡起钥匙的同时,眼角的余光瞥见邮箱口露出的一角蓝信封。
那信封在风雪中若隐若现,边角随着寒风的吹拂忽明忽暗,恰似半片褪色的嘴唇,似乎正欲诉说着一段被掩埋许久的秘密。
手中的铜钥匙,被她紧紧攥着,掌心的温热渐渐洇出,在这冰冷的冬夜,留下一小片潮湿的印记。
周曼笙蹲下身,冻疮未愈的指尖微微颤抖着,刚触碰到信封的那一刻,楼上突然传来一声尖锐的玻璃碎裂声,划破了夜空的宁静。
她猛地抬头,只见六楼张阿姨家的窗台处黑洞洞一片,碎玻璃散落在雪地上,在清冷的月光下映出一片冷冽的光。
一串脚印从窗下延伸至巷口,脚印的边缘结着未融化的冰碴,仔细看去,前掌
时空的隧道,从遥远的过去传来。
“其实每年冬至......” 林小夏强忍着悲痛,声音哽咽地说道,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叔叔的同事们都会来巷口,他们说 16 号邮箱是地质队的临时联络点。
1975 年雪崩时,叔叔把最后十封信塞进了冰川......” 周曼笙望着点滴管里缓慢滴落的药水,那药水一滴一滴落下,仿佛是时间的沙漏在倒计时。
突然,她想起蓝信封上那触目惊心的血渍,原来,那是陈默用勘测锤划破手指写下的绝笔,想到这里,她的心中一阵刺痛。
太平间里,冷光惨白,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冻结。
林小夏颤抖着翻开那本日志,她的手因为悲痛和紧张而不停地颤抖着,几乎无法控制。
1975 年 3 月 12 日的记录被她的泪水晕开,字迹变得模糊不清:“地址笔误成 16 号,曼笙会不会以为我失信?
如果冰川融化,让这些信替我陪她变老吧。”
夹在日志里的,是一张泛黄的汇款单,收款人 “周曼笙” 的地址栏上,赫然写着 “银杏巷 16 号”。
看到这一幕,林小夏愣住了,她的眼神中充满了震惊与恍然,原来邮电员当年看错的,是周曼笙写在信封背面的门牌号,这一个小小的笔误,竟让他们错过了整整四十年。
“这些年的贺卡......” 周曼笙的指尖微微颤抖着,轻轻拂过林小夏的工牌,工牌后面的老照片露了出来。
“是你盖的邮戳?”
她轻声问道,声音微弱却充满了期待。
林小夏默默地点点头,就在这时,工牌夹层里掉出一枚褪色的邮票,正是 1975 年发行的 “青藏高原地质考察” 纪念票,邮戳日期与蓝信封上的分毫不差,这一发现让周曼笙心中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
第六章:雪落无声春雪开始慢慢融化,屋檐下的冰凌滴答滴答地滴着水,那声音清脆而又有节奏,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关于时光的挽歌。
林小夏静静地坐在银杏巷口,手中拿着最后一封未寄出的信。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叔叔的思念,也有对周曼笙的同情。
她缓缓拆开信封,只见陈默用冻僵的手指画了三十七个小太阳,每个小
的磨损程度明显比后跟深三分,凭借多年的生活经验,她判断这是常年奔跑的人才会留下的独特步态,可在这深夜,究竟是谁如此匆忙地从这里经过?
又为何会在此时出现这般异常的动静?
她攥着信封的手颤抖得愈发厉害,突然,半块昆仑玉从信封里滑出,在雪地上滚动着,留下一道蜿蜒曲折的痕迹,最终停在了她的脚边。
周曼笙的目光瞬间被吸引,那昆仑玉的纹路、色泽,竟与她珍藏在五斗柜里的半块严丝合缝。
记忆如潮水般汹涌袭来,1969 年的秋天,同样是在这条巷口,陈默温柔地为她系上围巾,彼时他的口袋里露出半截地质图,边缘处画着歪歪扭扭的小人牵着手,那画面充满了纯真与爱意。
他带着笑意,轻声说道:“等我带回昆仑雪水,给你泡最好的酥油茶。”
说这话时,他呼出的白雾轻轻覆在她的睫毛上,那一刻,她仿若看到了无数细碎的钻石,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楼道里的声控灯,像是被这诡异的氛围所影响,忽明忽暗地闪烁着,仿佛在挣扎着驱散黑暗。
周曼笙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缓缓上楼,每一步都迈得极为沉重,仿佛脚下踩着的不是实实在在的楼梯,而是记忆中那薄如蝉翼、一触即碎的冰层。
来到六楼,走廊上空无一人,张阿姨的房门紧闭着,窗玻璃的碎渣里,夹杂着几片枯黄的银杏叶,叶面上隐约可见暗红的斑点,在这昏暗的光线下,看起来竟像干涸的血迹,为这原本就清冷的夜晚,更添了几分神秘与惊悚的色彩。
就在这时,她突然想起蓝信封上的邮戳 —— 西藏那曲,1975 年 3 月 12 日,那正是陈默的生日,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还是命运在这漫长岁月里,悄然埋下的一个伏笔?
回到家中,周曼笙坐在沙发上,双手颤抖着拆开信封。
信纸已然泛黄,散发着一股陈旧的气息,然而上面的字迹却清晰如昨:“曼笙,我在纳木错等你。”
看到这句话,她的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在信纸的末尾,有一块深色的污渍,她凑近台灯,仔细端详,心中一惊,那竟然是干涸的血渍。
五斗柜里,电报的副本依旧静静夹在日记本里,“任务延期,勿念”
身影一闪而过。
那身影的衣角扬起的弧度,像极了陈默当年穿的军绿色棉大衣。
是他吗?
难道是他回来了?
这个念头在她脑海中一闪而过,她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来不及多想,便跌跌撞撞地朝着家的方向跑去。
回到家,她心急如焚地翻出 1975 年后的所有信件。
三十八张贺卡,整齐地摆在桌上,每一张的 “康” 字里都藏着 “等”,每一个邮戳都精准得近乎诡异。
当她用放大镜照亮 “2000 年春节贺卡” 的邮戳时,终于发现了破绽 ——“0” 字边缘有手工描绘的痕迹。
在那个年代,邮戳都是由机器统一加盖,绝不可能有如此精细的油墨晕染,这只能说明,这些邮戳是有人刻意伪造的,而这个人,究竟是谁?
又为何要这么做?
窗外传来圣诞颂歌的旋律,欢快的音符在空气中飘荡,可周曼笙却觉得那声音遥远如隔世,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
她的目光呆滞地盯着茶几上林小夏送的茉莉花茶罐,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每次林小夏来家里,总会在厨房停留片刻,说是 “检查燃气管道”,可煤气表上的灰尘却从未被动过,这显然不合常理。
她拿起茶罐,翻转过来,罐底有张褪色的便签,“小心明火” 的字迹下,隐约有行铅笔字:“纳木错的冰化了吗?”
看到这句话,她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这与陈默和纳木错有关的话语,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林小夏究竟与这一切有着怎样的关联?
凌晨零点,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之中。
周曼笙独自一人站在巷口邮筒前,月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她孤独而落寞的身影。
她恍惚间,看见自己呵出的白雾与四十八岁前的某个冬夜重叠,那时的她,同样站在这里,满心期待地等一封永远不会来的信。
就在这时,投递口突然发出 “咔嗒” 一声轻响,打破了夜的宁静。
一封信缓缓滑出,周曼笙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信封上的字迹让她瞳孔骤缩 —— 是陈默的笔迹,写着 “曼笙亲启”,邮戳日期是 1975 年 3 月 12 日,寄件人地址栏盖着 “西藏那曲” 的邮戳,然而,在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