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校园趣事、邻里家常,文字质朴却满含真情,虽稚嫩,却是日后璀璨文风的质朴开端。
街头巷尾,琼心常驻足旧书摊,用省下来的零花钱淘书。指尖摩挲泛黄纸张,嗅着陈旧书香,仿若与作者跨时空对话。遇上缺页破损书籍,她心疼不已,回家细细修补,再工整抄录缺失内容。在旧书世界里穿梭,她汲取着前人智慧,从古典诗词格律到民国言情笔触,兼容并蓄,让自己的文学底蕴愈发醇厚,好似一棵努力扎根的幼苗,于贫瘠土壤拼命汲取养分,只为来日长成参天大树。
正是这段在乱世夹缝中与文学相依相伴的童年、青涩懵懂怀揣暗恋的少年时光,铸就了琼心敏感细腻的灵魂,赋予她源源不断创作动力,为其今后波澜壮阔的文学、影视创作生涯铺就坚实起点,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情与韵,已然整装待发,准备奔赴一场震撼世人的文化征程。
当那份藏在心底的暗恋,随着毕业如泡沫般消散,琼心的心仿若被细密的针深深扎入,酸涩与委屈一股脑涌上心头。国文老师的身影渐行渐远,可那些未宣之于口的情愫,日夜在她心间翻涌,搅得少女夜不能寐。终于,满心的绮念、失落与眷恋,化作洋洋洒洒的文字,凝聚成《窗外》的初稿。
那时的她,不过十七八岁,怀揣着用青春心事织就的手稿,怀揣一腔孤勇,穿梭在台北的大街小巷。一家家出版社的门被她满怀期待地叩响,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退稿信如雪花般纷纷扬扬飘落,堆满家中抽屉。望着那一封封信笺,有的措辞冰冷,有的委婉劝诫,她的眼眶不禁泛红,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起初,每收到一封退稿信,琼心都满心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没有写作的天赋。她会把自己关在狭小房间,拉上窗帘,趴在堆满稿纸的桌上默默流泪,质疑自己那些细腻情感、精心雕琢的文字,为何得不到他人认可。可消沉几天后,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就会重新“抬头”。她想起国文老师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