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确实怕了,他想好好活着,陪着儿子长大。不过,因为捉蛇,他也确实让儿子餐餐吃上了白米饭。
看到白白胖胖的儿子,易秋根是满心欢喜。
四
儿子易子云慢慢长大了,开始上小学,尽管那是个“读书无用论”的年代,易秋根还是凭着农村人朴实的想法:一个人只有读书,只有读好书才有出息。他把易子云送到公社的中心小学去读书。
本来儿子可以到村小去读,就在家门口,而中心小学离家有七、八里路,每天上、下学都是个问题。但易秋根认为中心小学的老师好,校园也更好,儿子书也就会读好,他希望儿子以后能读好书,将来光宗耀祖。
这时,三女儿在读初二,易秋根叫女儿退学,专门接送儿子上、下学,中午把饭送到学校去。
易秋根想女孩子读再多书也没用,一切以儿子为重。
其实,儿子一出生,家里就以他为中心。刚出生时正是农村里青黄不接的时节,也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老婆没有奶水,儿子嗷嗷待哺,不让儿子饿着就是家里头等大事。
易秋根想不出什么办法就叫两个女儿去扯猪草卖,才10岁的二女儿说不去,易秋根就给她两个耳光。于是,每天放学后俩姐妹提着个草篮,在田间、地头、山坡上,一把、一把扯着猪草,直到天快黑了,姐妹俩才抬着半人高的竹编草篮,踉踉跄跄回家。
那时猪草是一分钱一斤,俩姐妹硬是一分、一分挣了五块钱。
易子云最初的米粉、米糕就是姐妹俩用猪草换来的。
日子过得紧巴、困苦,易子云还是一点、一点长大,因为苦,易秋根就更不忍心让儿子受半点委屈,他想让快乐、开心弥补生活中的苦。儿子的话、儿子的要求,基本上就是百依百顺。
虽然穷,但易子云得到的宠爱和现在的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差别。
易子云五、六岁了还是姐姐给他喂饭,到了七、八岁早上起床才自己穿衣服。
易秋根对儿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