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出生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父母恩爱多年只得我一个女儿,母亲却在我九岁那年离世。多人劝爹爹续娶,爹爹不为所动。
林家族亲以嫡支无子不得执掌家业,逼迫我爹爹低头娶亲。我爹爹笑着道:“世上再无英娘一般的女子善待珍儿,我有何必自寻烦恼。这家业不掌也罢了。”
爹爹口中的英娘就是我的母亲,是一个人美心善的女人,可天不假年,不到三十岁却因一场风寒,她便散手人寰。
爹爹带着我离开的小镇,来到洪山县城租房生活。爹爹本就有秀才功名,在书法和绘画上有一定造诣,他便学做灯笼的手艺。俗话说:元宵一到,花灯走俏。
原本他只是利用竹条、宣纸、笔墨做一个小白兔的纸灯笼给我玩。哪知道我拿出去后被很多孩子围观,他们的父母都向我打听在哪里买的,我和爹爹就走上做花灯的路子。
爹爹觉得制作纸灯笼的材料和工序都十分简单,既能设计每个人喜欢的式样和图案,又能在节日里给孩子们添加许多快乐。
2
洪山县水路交通便捷,我和爹爹就在洪山县落脚下来,用了一年时间我们买了一间小铺子,开了一间定制的花灯的铺子。还收留了两个乞儿学徒,王秋山和李长水跟着爹爹学制作花灯。我也学着动手做花灯,虽然做不了爹爹那么细致,但是比街面上卖的也要好看不少。
经过三年的发展,我们的花灯铺子越做越大,由原先的一间小铺子,发展成一个两层楼的大铺子,里面学徒和伙计加起来就二十五人。
我们铺子的花灯都远销隔壁县城,不少府城的铺子过来和我们订货。虽然吧,大家都是做花灯,都是用一样的材料,他们做出来的就是没有爹爹做的好看。
其实,他们主要抄袭我们花灯的制作骨架和材料。往往忽视制作花灯的裱糊的糨糊和花灯的创新。
我们铺子产出的花灯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篮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