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消散,反而随着时间推移愈发闪耀。唐朝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礼部尚书李岘上奏唐肃宗李亨,奏书称赵充国一生忠勇,于大汉边疆之功可比肩古之名将,其军事谋略与政治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应入武庙享祭。唐肃宗深以为然,下诏将赵充国纳入武庙十哲之列。
到了宋朝,大中祥符二年(公元 1009 年),宰相王旦再次上奏宋真宗赵恒。奏书中详细阐述赵充国在不同时期对边疆稳定的巨大贡献,无论是对匈奴还是西羌,皆能审时度势,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其军事思想中的 “全师保胜” 理念堪称经典,应在武庙中进一步彰显其地位。宋真宗准奏,加封赵充国。
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7 年),兵部尚书茹瑺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言,提及赵充国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意义,他在复杂的边疆局势下坚守大汉利益,以文治武功兼济,其事迹可激励当代武将。朱元璋思索后,同意提升赵充国在武庙祭祀中的规格。
然而,并非所有的声音都是赞同的。在宋朝熙宁年间,御史中丞吕诲曾反对赵充国入武庙。当时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激烈。吕诲因不满新党一些举措,连带对赵充国入武庙一事提出异议。他认为赵充国虽有战功,但在某些决策上过于保守,比如在西羌战事初期未果断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可能延误战机,不应被过度推崇而位列武庙高位。不过,他的反对之声在众多支持声浪中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赵充国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也被屡屡提及,甚至被神话。在《大汉英魂传》这部小说中,作者佚名,成书于明朝中期。书中描写赵充国出生时,有奇异天象,红光满天,似有神明庇佑。他年少时便聪慧过人,力大无穷,曾于山中遇一白发老者传授兵法秘籍,从而开启其军事生涯。在与匈奴作战时,他能呼风唤雨,驱使猛兽助阵,吓得匈奴兵狼狈逃窜。
还有《西羌战记传奇》,作者李渔,清朝初期创作。此书中赵充国被描绘成智勇双全的战神,他单枪匹马闯入西羌营帐,说服羌人首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