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石磊张文的其他类型小说《150米深的垃圾石磊张文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三十六线”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橡胶手套、口罩和安全帽,冒着高温和恶臭在垃圾传送带上分拣混入厨余垃圾的各种物品:塑料袋、塑料瓶、啤酒瓶、碗碟、勺子等其它杂物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无法处理,反而会对设备造成伤害。工厂每天可以处理200吨的垃圾,传送带旁两小时换一班的工作人员分拣出来的生活垃圾就能有十来吨左右。正是因为前端的分类,后端才能受益,经过厌氧处理后可以生成沼气用来发电。更多垃圾则被送入垃圾焚烧厂。因为垃圾中混有大量厨余垃圾等杂物,容易造成燃烧不充分,产生二噁英等有毒有害气体。工作人员还记得数年前一个煤气罐混入垃圾,在燃烧炉发生爆炸,造成设备故障,全厂的处理量都遭受影响。在有十来层楼高的硕大储坑内,垃圾堆积如山。经过5-7天的堆放,垃圾中的水分被去除,确保可以达...
《150米深的垃圾石磊张文后续+完结》精彩片段
橡胶手套、口罩和安全帽,冒着高温和恶臭在垃圾传送带上分拣混入厨余垃圾的各种物品:塑料袋、塑料瓶、啤酒瓶、碗碟、勺子等其它杂物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无法处理,反而会对设备造成伤害。工厂每天可以处理200吨的垃圾,传送带旁两小时换一班的工作人员分拣出来的生活垃圾就能有十来吨左右。正是因为前端的分类,后端才能受益,经过厌氧处理后可以生成沼气用来发电。
更多垃圾则被送入垃圾焚烧厂。因为垃圾中混有大量厨余垃圾等杂物,容易造成燃烧不充分,产生二噁英等有毒有害气体。工作人员还记得数年前一个煤气罐混入垃圾,在燃烧炉发生爆炸,造成设备故障,全厂的处理量都遭受影响。在有十来层楼高的硕大储坑内,垃圾堆积如山。经过5-7天的堆放,垃圾中的水分被去除,确保可以达到充分燃烧的程度。垃圾吊抓斗一次可抓取数吨的垃圾投入近一千度的高温炉子中进行焚烧发电,产生的烟气通过脱硫、脱硝等方式处理,渗滤液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处理,剩余的炉渣再回收利用。垃圾运输高峰期,垃圾车排队倾倒垃圾。垃圾吊车操作员也丝毫不敢懈怠,他们需要对垃圾转移堆放。而工友则需要将发酵好的垃圾投入焚烧口。倒料、投炉,焚烧炉24小时运转。
六、新的挑战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原先处于偏远区域的填埋场也被划入主城区。居民一直为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位置,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是否产生新的污染而四处抗争。垃圾焚烧项目的“环境评测”需要取得公众的同意,但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让环评难以通过。张文记得南方的一座城市曾因垃圾焚烧项目遭周边市民强烈反对,市容管理局领导表示,垃圾填埋占用大量土地,现有的填埋场已经不堪重负,垃圾无处可填;垃圾焚烧难以推动,可垃圾围城的现状拖不起,否则全市人民的生活环境都受影响。
张文不太清楚事情后面是怎么解决的,反而想起农村的垃圾问题似乎被人们遗忘。父亲老张说曾经农村的生活垃圾以厨余等为主,常与人畜粪便一
后面垃圾会运到其它地方以及即将运行的垃圾焚烧厂进行焚烧。因为离家太远,加上每天的路费和饭费,老李的工资将被稀释,觉得不划算的他也将失业。
五、复杂系统
飘散村子的臭气是垃圾发酵时生化反应的产物。垃圾降解一段时间后会变成半流体状态,厨余垃圾的汤汤水水与垃圾中可溶解的有机污染物、氨氮、金属离子等最终形成大量的垃圾渗滤液。
由于垃圾没有分类,厨余垃圾产生的渗滤液越来越多,给下游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垃圾填埋场运行进入第十个年头,一座垃圾渗滤液处理厂被修建起来,然而处理厂修建前渗滤液已渗入地下。即使渗滤液处理厂修建完毕,污水也难以完全被处理。随着垃圾的激增,每日产生的渗滤液不断增加,尤其是夏天的雨季。距离填埋场下游不足两公里的水库因此被污染成臭水池,后经过修复才恢复水质。
被渗滤液污染的水体会出现大肠杆菌超标的情况。距离填埋场不远的下游村子有一家工厂,大家一直吃井水,总有员工感觉肚子不舒服。原以为是自己身体不好造成的,直到井水的检测报告出来,大家才知道看起来清澈的井水里面出现了饮用水中不应有的大肠杆菌,自此大家选择从外面买水饮用。
尽管垃圾填埋场已经封场,垃圾不会再被投入,然而地下错综复杂的系统仍会持续运转。垃圾分解大致分为初始调节、过渡、酸化、甲烷发酵、成熟等阶段。因为垃圾填埋场已使用25年,处于各阶段的都有,化学反应也将继续进行。
垃圾填埋场中的黑色薄膜上纵横的管道和只在铺设新一层垃圾填埋层时才能见到的鹅卵石层,正是为垃圾的化学反应而修建的。黑色薄膜在防渗漏的同时也起到防止臭气逃逸的作用,管道和鹅卵石则是气体和液体排出的通道。像采集天然气一样,每个黑色薄膜覆盖的填埋单元都有一组向上伸出的集气管,它们收集填埋场释出的沼气,再送至下游的发电厂。
在餐厨垃圾处理厂,每天都有许多工人身穿灰色工作服,戴着
一、婚礼喜讯
得知石磊要结婚的喜讯,孙涛立刻给张文发去信息。
“我收到消息了,下周六早上就回去。”
“石头这小子有福气,老婆这么漂亮。”
“你赶紧也找一个婆娘,把石头比下去。”张文揶揄道。
石磊外号“石头”,三个同龄人都出生在一个村子。周六一大早,张文和妻子及父亲老张就手提礼品坐上班车赶往村子参加石磊的婚礼。临近深秋,天气已有寒意,好在这几天阳光和煦,照在身上暖暖的,今天也没有刮风。
张文初中毕业后就和父母离开了村子,除寒暑假来过几次及参加葬礼,他很少回来。一路上黄土台塬生长的树木大都只剩光秃秃的树干,若是夏日则会是另一幅景象:一层厚厚的绿色铺满原上,随风摇曳。
刚进村口的三人就听见震天的欢快乐曲四处飘扬,张贴的大红喜字及彩色的气球预示有人喜结连理,只是不时有臭味传入鼻腔。几位老人坐在路边晒着太阳,看见张文的父亲老张纷纷热情与其打招呼,老张也赶忙上前递上香烟、聊聊家常。
村里的活动广场除了几张大圆桌没做特别装饰。石磊说从小在这里长大,今天主要是请村子里的老老少少吃顿饭,大家热闹热闹。张文也明白现在除了每年春节,村子平常很少有这么人头攒动的景象。夫妻俩厌烦了婚礼上的各种仪式,也不想大操大办,毕竟后面花钱的地方还多着,要为肚子里的宝宝打算。
临近中午,孙涛才出现在村子。“这边。”张文挥手告知座位。面对石磊的问询,孙涛无奈地回答:“我现在没双休啊。”失业已久的他才找到一份“做六休一”的工作。
“芳芳咋没来?”石磊的母亲端菜上桌时询问三人。
“孩子发烧在打针,她奶奶正在医院看着呢。”老张放下筷子说道。
“气温变化快,小孩子容易生病。天气预报说又要降温,明天还要下雨。”
“今天天公也作美,石头这小子结婚也算了了你们一桩心事。
起施于农田,或者采取用土覆盖的方式进行发酵,等待自然降解。灰土及燃煤炉渣被用作填坑造地的原料。后来各种工业品和化学品等开始进入农村家庭,农村的生活垃圾总量迅速增加,种类也日趋复杂。行走在外,他常看见随处倾倒的垃圾堆,从中飘起的塑料袋在空中飞扬。天气炎热的时候,垃圾堆出现自燃,缭绕的烟雾与怪异的气味不断飘散。农村也面临与城市相同的垃圾困境。
“曾有消息说垃圾填埋场将被搬走,这个消息让村民们欢欣鼓舞好一阵子,但现在看搬是搬不走了,只是希望生态公园可以尽快启动建设。或许那时候村子里的光棍数量可以进一步下降,大家也能在市民春日赏景时分得一杯羹。”石磊说。
村子天然沟壑形成的垃圾填埋场已经关闭,虽然对该区域的监测和维护还将继续,避免发生垃圾滑坡等事故和环境伤害,但垃圾还在源源不断产生,因为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垃圾分类、垃圾减量迫在眉睫,然而改变生活习惯谈何容易。
不管是以前的填埋,还是现在的焚烧亦或无害化回收,安全处理垃圾的前提在于垃圾分类。不解决垃圾分类的问题,再先进的办法都无用武之地。
老李记得以前收集来的分散垃圾只要一股脑倒入桶里就算完成任务。实行垃圾分类后,现在每个小区多了三个垃圾桶,垃圾处理站也增加了相应的大垃圾桶,但垃圾分类远不是多放垃圾桶那么简单。老李说:“一种垃圾就需要一辆垃圾车,对私人运营的公司是不小的成本,所以倒入垃圾车时,所有垃圾又混装在一起。”虽然运往填埋场的垃圾车上都写着“其它垃圾”,但老李知道其实里面什么都有。
张文和妻子及父亲离开村子,似有似无的臭味终于彻底消失。家里平常的牛奶盒、饮料瓶、快递纸壳等都被父母专门放置在阳台的箱子里,积攒一定数量再卖给废品回收,虽然没几个钱。实行垃圾分类后,小区楼道原先开门就可以丢垃圾的混装垃圾桶变为公共区域的分类垃圾桶。贤惠的妻子买了一个壁挂式垃圾桶悬挂在水池
过多次扩建,垃圾填埋场占地1000余亩,库容量3000多万立方米。起初一期工程每天接收1200吨左右的垃圾,后来逐年升高,2018年每天接收的垃圾在1万吨左右。
“那时候每天前来倒垃圾的车辆在填埋场的大门外可以排出数公里远。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垃圾车来来往往,一刻也不停歇。”石磊对两人说着后来的情况。
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铺天盖地的臭味还是很难彻底掩盖。村子里的人对恶臭已经习以为常。好在现在是冬天,夏天最为难捱,尤其是雨后。家里满是苍蝇,打药也没用。桌子上放着苍蝇药,落得很厚一层;锅里烧的水一揭盖,苍蝇就掉落进去;就算吃饭时苍蝇也在碗沿儿上乱窜。“我记得有一年一户人家办酒席,开门满屋的苍蝇乱飞,杀虫剂一喷,扫出一簸箕苍蝇,新郎的母亲急得直哭。”石磊说。填埋场每年夏天给村民发一瓶灭蚊灵,但起不到什么作用。后来填埋场用风炮机喷洒除臭剂,村子的环境才有所改善。
“鸭子都被熏得不下蛋了,村子里还有十来人四五十岁就得了癌症。”石磊继续说。
垃圾填埋场四周架设有探照灯和摄像头,总面积将近100个足球场。场内被一块块黑色薄膜覆盖,还有黑色的管子在上面纵横交错。经年累月车轮压出的道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像我这样的单身人士也算是间接为地球减负了。”孙涛一脸贱笑地看着两人。
四、艰难营生
填埋场的工作人员实行轮班作业,即使这样也仅能勉强完成垃圾处理工作。城市里的垃圾桶旁常会出现拾荒者,张文每次晚上加班回来都能看到肩上扛着大塑料袋在垃圾箱旁捡拾垃圾的老人。这些数量庞大的拾荒者组成社会边缘的独立系统,完成对垃圾的初次分拣处理。
村子里巨大的垃圾填埋场自然也吸引来成群的拾荒者。他们选择租住在村子最便宜的房子里,甚至就直接在
最新评论